民国时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一些玉雕大师用了几年的时间攻关克难,终于让这种玉雕艺术重现当世。那时任何一个出过洋向人,可说不到万分之一,所以那时评说起来,出个洋的人都是大师。好象大师辈出。所谓的大师,没什么神秘的,与时俱进,人人都可成大师。历代制壶大师辈出。

民国的大师都有哪些特点?

最近一个时期,接连看了《南渡北归》《民国文人的风骨》《文人的骨气和底气》《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书,集中介绍了民国文人和大师们的求学、从政和治国情况。深感在这些人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饱学、济世、独立、宽容和开放等特点。1.融贯中西的深厚学养民国时期的文人、教授大多从前清走来,不少人如丁文江、翁文灏、马叙伦等还获得过秀才、举人、进士等科举功名,他们幼承庭训,童蒙习经,从小受过扎实、系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的国学根基、传统道德、伦理节操如种子一样布进了心田,终生都在滋养着他们。

他们成长后,多数人又出国留学,接受西方现代知识、科学方法和民主观念的教育和熏陶。两种文明的相互映照,最终使他们能够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以西洋方法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吸纳西洋新知,出入东西,参证中外,成为既“专”又“通”的大家。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一生颠危,终日蹇涩,外侮内忧,社会凋敝的情况下,仍能作出卓绝千古的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的“先天”原因。

2.求真务实的治学风范对民国的文人大师来说,学术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容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也容不得任何的趋时择利,曲学阿世,这就是那个时代学人心照不宣,自觉坚守的学术气节和道德操守。在《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文中,胡适总结出的治学原则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成了他一生为学的格言,他后来将这两话连同“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常常写成条幅送人,以引导更多的人去“小心”治学,认真做人。

语言学家罗常培写文章从来就是“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他到滇西鸡足山考察时,见到一部《木氏宦谱图家世系考》的书,回来稍加整理即写成了《论鸡足山悉擅寺的木氏宦谱》一文,发现了藏缅族的“父子连名”这一文化人类学现象,但手头资料不够,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最终不敢成文。后来他又数次深入滇西,找足了相关文献之后,才写就了《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之后又分别用“再论”和 “三论”系列文章来阐释这一现象,文章充分论证了人类学史上的这一独特文化现象,也回答了南诏国非傣族建立这一历史疑难问题。

 1/8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玉雕  大师  同台  四代  民国时期  四代玉雕大师作品同台亮相  民国时期玉雕大师有哪些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