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非常喜爱这里出产的玉石制成的玉器,就经常安排人组织对密尔岱山进行玉石的大规模开采。在乾隆42年,密尔岱山发现了一块重达五吨的特大和田玉玉料,为了运输这块玉料,政府动用了几千民工,耗费3年多的时间才运到了北京城,随后又从北京运往扬州,请当时天下最有名的玉雕大师雕琢,经过十多年的雕刻,才最终完成了《大禹治水图》玉雕,此后这块玉雕成为清廷镇国之宝,保存在宁寿宫乐寿堂内。

又过了几年,密尔岱山又挖出了几块玉料,大的超过4吨,小的也有1吨多,消息传回北京,乾隆大喜,马上下令把这些玉石统统运回北京城。这下可要命了,毕竟,这次是运3块玉石,总重超过10吨,但是皇帝的命令是不能违逆的,地方官不得不组织上千民工开始着手运输事宜。这些民夫首先利用山地的自然海拔落差,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玉石一点一点从高处向山下转移,从人员召集到三块玉石转移到山脚下的棋盘河河谷,小半年都过去了,然后就是新疆漫长的冬天,他们趁着河面结冰,把这三块玉石拖上冰面,并用几百匹马加上上千民夫的人力畜力,一点一点地把三块玉石带出了山。

随后的过程非常艰辛,史书记载“日行五里、七八里”,新疆本身交通就极不发达,玉石的沿途大都没什么路,他们把三块玉石放在特制的大铁车上,车轮“轴长三丈五尺余”,十分笨重,大铁车前面,是由几百匹马组成的马队,马儿们一起使力,车辆周围,上千民工推拉扶的,但是没什么路,这个过程个非常艰辛,行程极其缓慢。结果,等到嘉庆皇帝都当了三年皇帝了,这些玉石居然还没运出新疆,民夫们常年在外,风餐露宿,苦不堪言,而队伍所到州府县域,各地官员都要好生招待这些民夫和马匹的吃喝和补给,各地也是苦不堪言。

这幕场景,被乌什办事大臣都尔嘉发现了,他于是上书嘉庆皇帝,奏报了运送玉石所造成的种种祸患。嘉庆皇帝接报之后,大惊失色,没想到这个玉石运输竟然造成如此大的民间负担,咱可不能做滥用民力的秦始皇。到了第二年初,嘉庆皇帝下旨:叶尔羌离京路途甚远,运送玉石,倍觉费力”,“所解玉石,行至何处,即行抛弃,不必前解”。

嘉庆同时还下令赐给这些参与运输玉石的民夫“缎匹银两”,妥善安置他们返乡。圣旨到了之后,上千民夫闻讯大喜,如遇大赦,跪地赞颂嘉庆英明,“无不欢欣鼓舞,其喜可知”。于是,1799年1月,这些玉石就就地被丢弃在了茫茫戈壁滩上,40多年后,1844年,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还见过它们,在日记中,他写道:“此台之东,有大玉三块,”“今视之若小山然,”“其旁露出一面,碧色晶莹”。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玉器  御文  古代  刻上  皇帝  古代玉器上皇帝御文是怎么刻上的  中国古代玉器上的螭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