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留传下来的玉印是怎么刻的?

玉印用玉基本上为透闪石(软玉)类的、青玉、白玉、黄玉、墨玉、也有彩石、玛瑙、绿松石、琉璃水晶、滑石、煤精石等。从发现的玉印中钮制多为覆斗形,偶有螭钮,如西汉柏杨侯“刘终(冬)古”,特有的玉印钮式,战国至汉沿用不废,也是玉印一个显着的标识。玉印在刻制中一般使用的是传统的砣磨(砂石)方法。因玉质硬度在4—6。

5度,在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琢玉方法,用硬度达摩氏七度的石英砂对加工的玉器进行砣磨,一方精制的玉印在解料,刻制完成估计大约需要7—8个月的时间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

在商代以前,工匠雕琢玉器都是用石制工具完成的.用扁平的玉材在石头上磨制出所需要的厚度,打孔一般是用硬木棒或是尖的石头或是动物牙齿反复钻孔,并且要不时的加入水和硬沙.古玉中很多都是阴阳线的雕刻,也是用坚硬的石头例如石英,和动物牙齿在在表面刻出图案,再用各种形状的硬石慢慢磨去不要的部分,再用兽皮等柔软的材料加细土来进行抛光,环壁类的圆度可能不很正规,其平面、厚薄可能出现不均,可能有磨制的痕迹,没有抛光。

壁、环、琼的穿孔,是用木棍砂钻,是两面分别钻孔的,所以可能出现交叉、上下不一致的情况。商代殷商玉器花纹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阴纹多,阳纹少。钻孔是外大里小,常称“马蹄眼”。商玉花纹的最大进步是出现加工、修整和抛光。春秋战国时已用“解玉砂”。这是硬度较大的砂,用水与砂进行开片,做花。工艺有较严格的流程,技法比商周进步。

汉代大件玉葬器琢工粗,刀法简洁有力,琢玉史上称为“汉八刀”,意为粗扩简略。唐宋以后:唐代与前代最大不同之点是器皿的纹饰不光是浅刻花纹,而开始有圆雕出现。花纹图案常以缠枝、花卉、葵花等为主,或有人物飞天,圆雕花饰。人物多大头,粗而圆浑。宋代刻玉图案,造型以方型为主,刻工细致,能起五六层花。明清以后,刻玉更为精致,随着经济发达,全国出现扬州、苏州、北京三大琢玉中心。

古代皇帝下葬后,工匠该怎么从墓里出来?

人生最大的事是生死,王朝最大的事是皇帝继位和驾崩。历朝历代的陵墓都是皇帝继位中期甚至早期都开始为自己兴建。历朝历代丧葬礼仪(下葬过程)不尽相同,较为详尽的是清代。故而福垊先谈谈清代建陵的最后一名工匠如何出来,然后再谈谈清代皇帝的下葬过程。建陵工匠累死累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最终陵成人死。建造皇陵时间最长花费最大不是秦始皇陵而是西汉的茂陵。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玉器  御文  古代  刻上  皇帝  古代玉器上皇帝御文是怎么刻上的  中国古代玉器上的螭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