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王羲之所撰《兰亭集序》写的也是这一风俗。 香气养性战国时期,不同于祭祀用香的熏香已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人们也喜好随身佩戴香囊。用香用久了,香的养生属性便逐渐被发掘出来。虽然那时尚未有太多的香药由边陲地区与海外传入,但是依托较现在更为湿润、温暖的气候,香药品种也可称丰富,包括兰、蕙、艾、萧、椒、芷、木兰等等。

在这样的实践中,那时的人们已经逐渐形成了“香气养性”的观念。如何养生、养性?人们认为,须从“性”和“命”两个方面入手。就“性”而言,人对香气的喜爱与追求是一种自然本性;就“命”而言,香气本身即有养生作用,若用之有道则有益于身心健康。如《荀子·正论》言:“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侧载睾芷以养鼻,前有错衡以养目。

”古天子重于安养,连出行的车架都要饰以香草。在香物“养性”与装饰二合一的属性下,君子与士大夫们喜好用香物来陶冶情操、修明身性,借外在的佩服来修为内在的意志。如屈原《离骚》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香气养性”的观念发掘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不仅形成了成体系的香药养生学问,还演化出丰富的文化脉络。

可以说,“香气养性”的观念对后世香文化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香文化的核心理念。后来,生活用香越来越普遍,“香气养性”观念深入人心,皇室与贵族阶层流行用香、医家与文人重视用香等都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两汉用香:“口吐芬芳”在香文化的发展史上,有两个引人注目的高峰,一个是两汉,一个是宋代。汉初,熏香在王族阶层已开始流行。

至汉武帝时,熏香广泛流行,既用来熏房间、熏衣服、熏被子,也用于宴饮、歌舞等娱乐活动。而汉代用香之风盛行的一个突出标志,则是用香进入了宫廷礼制。西汉·错金博山炉。来源/网络 怎么规定的呢?其中有一项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口吐芬芳”。据《汉官仪》记载,如果尚书郎要向皇上奏事,面圣之前有“女侍执香炉烧熏”,奏事对答时则要“口含鸡舌香”。

“鸡舌香”是一种可以口含的香药,有了它,没有口香糖的尚书郎奏事时照样可以“使气息芬芳”。关于鸡舌香,还有一个乌龙事件。由于时任侍中的乃存(一作“刁存”)“年老口臭”,汉桓帝便赐了一块鸡舌香给他,命他含在嘴里。乃存并未见过此香,于是轻轻放在嘴里试了一下,觉得舌头有刺痛感,当即觉得大事不妙——皇上一定是觉得我哪里做得不对,要以这毒香赐死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罢了!于是,乃存沉重地回到家里,与家人一一诀别。

 5/9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香有  两千年  佩戴  随身  香气  两千年前的香气  随身佩戴的香有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