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古代文化的读者都知道,牛郎和织女都是星宿的名称,这个神话故事就是古人对于日月星辰的原始信仰,再结合人们的想象来叙述出来的一个传说。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最早的应该是《诗经.小雅.大东》,里面说“虽然天上有银河,光亮照耀着。鼎足三颗织女星,一天七次移动,即使织女星每天七次的移动,却织不出锦布;同样的三颗牵牛星呢,也不能拉车载重物”。

这首诗运用牵牛星、织女星,就已经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使织女、牵牛有了形象。到了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在继承诗经拟人化的手法上,又进一步,并结合当时的“思妇、征夫”的题材,用“盈盈一水间"的阻隔,代替现实社会强加的想见而不可见的夫妻分离的状况。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到了这个时候,脉络就比较清晰了,唯一缺少的就是神话色彩。

到了南北朝时期,志怪志人类小说的盛行,对于那些民间流传的故事,经过文人有意的加工,最终形成了一个脉络清晰的完整故事啦。为了使整个神话故事更加饱满,就必须使收集到的素材充分利用,所以在牛郎织女七夕神话中一对儿女、金扁担等细节就出现了。后期为了使故事更具有神话色彩,就结合“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入秋七日,喜鹊头顶的旧毛就会自动脱落)的自然现象,又传说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七夕节从什么时开始的?七夕节又叫什么节?

希望媒体多普极七夕节知认,使读者更多了解七夕两个字含义——。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汉朝七夕,在汉朝,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到唐朝时,则将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时期,则视水中针影占拙巧,细长则巧,散则拙。如今七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七夕  风俗  故事  背后  七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背后的传说故事和风俗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