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现在遗留下来的画像,我们可以发现,顺治皇帝穿朝服的时候,没有佩戴朝珠。因此在这个阶段,清朝在各方面还不成熟。但是到了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康熙皇帝已经开始佩戴朝珠。因为清朝高层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变化,清朝高级贵族们不再信奉传统的萨满教,而是开始信奉佛教。例如康熙皇帝,就对佛教非常虔诚。起初,仅仅是清朝的那些高级贵族们佩戴朝珠,但这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到了康熙皇帝在位的后期,清朝已经逐步形成了非常完善的朝珠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官员,佩戴不同样式的朝珠。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的亲信李卫,为了到当铺卧底,假扮成一个山西来的富家公子。在李卫需要当的东西中,就包括一串珊瑚朝珠。当铺的大掌柜立刻开始警觉,因为按照清朝的规矩,珊瑚炒作属于贵族和高级官员专用的。

不过,机灵的李卫用自己的说辞骗过了所有人。顺便讲一下,制作朝珠需要官员们自己花钱。 按照清朝的规矩,每一个品级的官员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在这个使用范围内,可以使用高级材料制作,也可以使用普通材料,制作的费用需要官员自己承担。对于那些家境殷实的官员们来说,自己佩戴的朝珠自然是上品。李卫在当铺强调了一句:这串珊瑚珠子当年花了3万两银子。

也许大家注意到了,雍正皇帝另一个宠臣田文镜,属于穷苦读书人出身。田文镜佩戴的朝珠都是最低级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朝珠不一定只有一串,如果官员有钱,可以天天换新的。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权臣和珅拥有200多串名贵朝珠,其中有的比乾隆皇帝的朝珠还要奢华。在清朝开放自己的国门以后,西方人对各级官员的朝珠很不理解。

曾经有西方人询问了这个问题,当时的翻译无法回答,最后表示说类似于西方的十字勋章,有宗教和实际的双层意义。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清朝的贵族们也不再喜欢佩戴朝珠,而是开始佩戴勋章。为了奖励各级官员,清朝确实颁布了勋章制度。但是没过几年,清朝就灭亡了,清朝的勋章制度没有推广开。在清朝灭亡之后,朝珠自然就时期了作用。

大清朝有那么多官员,那么那些官员的朝珠最后跑哪去了?民间感觉很稀少?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有清一代虽然有朝珠制度,但是这绝不说朝珠就会很多。按清朝制度,文官五品以上,武将四品以上才有资格挂朝珠。按规矩,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清代官职按职能分为文官和武官。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而五品文职京官为: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以上皆为大夫。

四品武职京官为: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以上皆为都尉。看这些官名就可以知道,能够做到这一步的,绝不是芝麻官,而是官僚阶层中的成功者。但清代的官员数量在比例上,虽然有“五倍宋元十倍明”的说法,但是比之于现在仍旧是一个小政府。

也就是说,吃皇粮的人不多。而能够爬上大夫、都尉之尊的幸运儿,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即使是这些人,大部分也人也没有自己的朝服朝珠……自古以来的制度,朝服大都是由官员自己出钱准备。而在纺织品都是完全由纺织工人手工织成的时代,其价格高昂也就可想而知。至于朝珠也是同理,一串珠子,哪怕只是木头的,也有人工镟成,更何况是珍贵的珠玉牙角。

所以在当时一盘朝珠动辄数百两银子不足为奇。而奢侈的材质如和田玉、玛瑙、犀角、珊瑚等更是有万金之价,这种价格对大多数官员来说只能是望洋兴叹。所以从商家那里“租朝珠”就成了最实惠的选择。在当时,很多大的旧衣庄里都有“出租蟒袍补褂、顶戴朝珠”的业务,有的甚至还可以让店伙计临时充当一下那些短期客户的“常随”。

用完了之后直接由伙计带回店里。也就是说,在当时拥有朝珠最多的人,很可能是估衣铺子的东家,而不是朝廷命官。而对于那些有朝珠的官员,很多人也会在结束仕途之后把朝珠卖掉——这就和美国警察在退休后往往会卖了自己的枪是一个道理。再加上朝珠的佩戴制度中对文武百官的规定仅限于“不得僭越”的天花板,而没有规定“地板”,所以很多官员就纷纷采用便宜的材料——比如草木籽、硬木等等。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朝珠  讲究  清朝  清朝朝珠有什么讲究吗  朝珠究竟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