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旒贯玉12颗。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2】,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

每旒贯玉与旒数相等。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但到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成了帝王的代称。这是封建统治者的特权。看看咱们的毛主席,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正式实行军衔制,毛主席主持元帅军衔和勋章授予典礼。而毛主席自己,坚辞不受大元帅军衔。主席说,让我穿上大元帅服,多不舒服呀,到群众中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呀。

玉器,观音佛像题材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什么时期鼎盛?

谢谢邀请。观音,实际上我们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属于舶来品,宋代以前的观音是以男像为主。而且,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任何观音和佛都不适合于佩戴在身体上。以前在讲课时专门解答过这个问题,如果你佩戴的观音的话,那么上卫生间你是不是需要摘掉?夫妻同房你摘不摘?洗澡的时候,你如果佩戴的观音是不是也是对佛家不敬?诸如此类,我们现在的市场很多说法是根据人们的习俗逐步演变和变化的,也有很多都是市场炒作出来的。

在宋代之前是没有把观音配挂在胸前的习惯。观音和文殊菩萨,都是从藏传佛教中绿度母和白度母演化出来的,汉代的佛教当中叫法不同而已。而民间小孩儿出生的时候。汉人的习惯是在脖子上佩戴用银链打制的长命锁。在抓阄的时候,会有象征官印的物品。让孩子来抓,寓意长大以后可以当官执印。官印官印实际上是从这个谐音转变而来的。

而我们发现了很多玉雕,真正以观音的形式出现的。应该是从明代以后。那个时候的观音和佛像也并不是佩戴在胸前的,而是做好的配饰也有用黄金做成的小佛,都是放在专门的佛龛中。在寺庙或者宗祠中,也有随着人员的迁徙,可以随时随地的摘下进行供奉,那么这种习惯应该是从游牧民族当中延伸过来的。但是到了汉文化以后,特别是近代,把观音做成了翡翠的雕塑中的主要题材。

还有一种说法,叫男戴观音女戴佛,实际上这也跟中国的传统文化风牛马不相及,从来就没有把观音和佛佩戴在胸前的说法,我以前专门写过文章,但是因为过于敏感可能不给推荐。是真正要了解点中国的历史文化就知道了。很多习俗和很多市场上炒作的东西,实际上都是有背后商业销售的目的,推波助澜的,跟真正的传统文化没有任何关系。

明朝皇帝在典礼上戴的皇冠,前后所缀珍珠是各12串吗?为什么?

皇帝是古代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自诩为“上天之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上达天听,下关民命。因此,管理好皇帝的衣食住行、伺候好皇帝的起居动静就成了历代王朝的头等大事。历代皇帝的服饰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明朝也不例外。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位登基,建立了大明王朝。在举行祭祀活动的时候,皇帝的冕服制度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大学士陶安向皇帝提议制作五种冠冕,朱元璋认为五种冠冕太繁琐,只同意在祭祀天地、宗庙、正旦朝会的时候穿戴衮冕;祭祀社稷、接见外国贡使及举行受降典礼的时候,则服用通天冠和绛纱袍;平时只穿戴常服处理朝政。这个规定成为了明朝后世皇帝遵循的一项制度。皇帝的衮冕,衮,是指袍服;冕,则是帽子。冕的形状是前圆后方,外黑内红,方圆代表天圆地方,黑红代表阴阳太极。

冕的前后各有十二旒,也就是十二条珠串。每条珠串用青红白黑黄五色彩玉十二颗串成,串玉珠的丝线也用五彩丝编成,每隔一寸结成一个结头,用以固定玉珠。所以,每条旒长一尺二寸,皇帝戴上冠冕以后,十二旒就可以遮盖在皇帝的面前,使臣子不容易看清皇帝的真面目,以保持皇权的严肃性和神秘性。与冠冕上的十二旒对应,皇帝的衮服上也绣有十二种图案,分别是: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水藻、火、粉米、黼、紱,称之为“衣裳十二章”,表示皇帝受命于天,富有世间万物之意。

皇帝衮冕上的旒和章之所以用十二个,是因为十二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历法里面有十二生肖地支,甚至西方天文里也讲究十二个星座,说明十二这个数字与天有极大的关联。皇帝自称真命天子,强调受命于天,皇权天授,自然会对十二这个数字情有独钟,以此来向芸芸众生显示自己统治的合法和神圣。。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玉器  秦始皇  废除  秦始皇为什么要废除  玉器佛旒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