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屡战屡败,主力尽失。犀首上任,同样将屠刀架到自家人的脖子上,公孙衍任大良造后,很快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地求和,他们所割让的地方既是秦魏的交界处,昔日吴起以五万魏军大败秦军五十万之地,也是公孙衍的家乡,此时犀首名声大噪。但好景不长,在魏王割让河西之地后,又派人以重金贿赂公孙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因此公孙衍便劝说秦惠文王放弃攻魏。

然而他和魏国的小算盘被张仪看破,张仪陈列攻魏之利弊,拔高了自己在秦惠文王的地位,公孙衍也因为顾私利而忘公义而受到排挤,不得不去往魏国。二、弱国合纵,强国连横合纵连横,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秦、齐是东西大国,所以曾有秦昭襄王与齐湣王互尊为帝,这是秦王为稳住齐国而做的横强之策;大国横强,小国也不甘示弱,多次约定合纵攻秦齐,差点把两国打没了,有着这么光辉的战绩,公孙衍、惠施、苏秦等合纵支持者自然是极力推崇。

当公孙衍离秦去魏时,就想用合纵之策联齐攻赵,尝到了甜头。纵使公孙衍算无遗策,他也算不了人心,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他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目的当然是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

此做法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失败的他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或许是老天都看不下去了,时任魏相的张仪联合秦国攻齐,却被齐军大败,张仪的连横策略遭受挫折,合纵之策又摆在各国的案头,公孙衍又复任魏相,积极组织起了联军攻秦。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

魏国遭受损失较大,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秦国乘胜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损兵八万多人,“五国伐秦”宣告失败。三、虽有救世之才,却也无力回天公孙衍极具战略眼光,他不仅注重联合东方各国,甚至把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也拉进了合纵伐秦同盟。

在他还在魏国的时候,曾提醒义渠国君,若秦国献上“文绣千匹、好女百人”,则可攻之。于是在秦攻韩时,义渠趁机发兵攻秦,大破秦军,由于本土遭到破坏,秦国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六国的战争。只可惜公孙衍目光长远独到,看出日后六国难逃被秦覆灭,积极组织合纵攻秦,但几乎均以失败而告终。合纵之策失败在于:各国离心离德,根本不肯出功出力。

公孙衍首创的合纵策略,是当时弱小国家对抗强秦强齐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办法。如果各国能够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团结起来,共同抗秦,那么天下局势就会发生改变。合纵的失败并非公孙衍的失败,而是各国君主的失败。尽管有过多次合纵盟约,但却无人能把那些目光短浅、形形色色的君主们真正凝聚到一起,他们患得患失、左右徘徊,在强秦面前只懂得大难临头各自飞。

单论计策,犀首无败,败的是人心不古,即使公孙衍倾尽心血,也是无力回天。合纵本是小国之间的约定,攻秦也好伐齐也罢,都是为了在大国的压迫下苟且偷生,小国不想失败,也接受不了失败,自然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打胜了又如何?自己伤筋动骨却也只是险胜,那还不如依附大国庇护,再图发展。可以看出,战国时的几国合纵虽然声势浩大,但各国也是心怀鬼胎,只想出工不出力,虽然有过几次险胜,但终究还是连横更为高超。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相王  苏州  走进  相王弄在哪里  走进苏州相王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