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即秦惠文王十三年四月初四,秦侯驷称王,是为秦惠文王。秦、魏、韩三国相王一事应为确凿无疑,但地点记载不明。(秦惠文王)十三年四月戊午,秦君为王,韩魏亦为王。——《秦本纪》(原有误,从《周本纪·正义》引《秦本纪》及《六国表》改正)杨宽先生在《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一书中对此已有论述。

秦惠文君于是年称王,亦当如齐、魏会徐州相王之例,邀魏、韩之君称王。齐、魏徐州相王之会,由齐相田婴主其事,秦惠与三晋之君相王之会,则由秦相张仪主其事。故《张仪列传》称“仪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吕氏春秋·报更》云:“张仪所德于天下者,无若昭文君……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张仪之力也。

”此说殊误,既误以逢泽之会由张仪主其事,更误以为此会推崇东周昭文君,魏、韩之君曾为其御。但亦有其所以致误之故。盖张仪曾主持秦惠与韩、魏之君相王之会,在此会上,魏王曾为秦惠御,韩王曾为秦惠右,秦惠之名号因而大著。——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简而言之,杨宽先生认为,秦魏韩三国相王之事有,魏王为御、韩王为右之事亦有,只是在后世的传抄中附会为尊东周昭文君事。

战国时期,张仪和公孙衍一个是连横,一个是合纵,犀首究竟败在什么地方?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公孙衍不仅和张仪一样都是魏国人,也和张仪同时在秦国为官,而且两人都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也都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是齐名的说客,也是政治上的对手。“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熟知历史可知,公孙衍虽然拉来山东六国以攻秦,但却被张仪逐个击破。一个是合纵,一个是连横,犀首失败在什么地方呢?一、取河西之地名声大噪,因私废公而遭人诋毁公孙衍虽为魏人,但当他继商鞅之后,在秦惠文王的支持下,成为了第二个大良造。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孙衍上任的第一把火,便是烧向自己的祖国——魏国。

曾经的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诸侯国,那时魏文侯雄心勃勃,魏国国势蒸蒸日上、国富民强,内有贤臣、外有良将,魏武步卒也是天下第一。然而魏人骄傲了,“徐州相王”之后,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丧于秦的河西之地,便是公孙衍夺过来的。由于商鞅变法,秦国正日益强大。在此之前,齐国经过马陵之战,全歼魏国10万大军;秦国通过进攻河西,诱俘魏国主将公子昂。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相王  苏州  走进  相王弄在哪里  走进苏州相王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