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汗毛孔和橘皮纹的玉不一定是古玉,但入过土,或者传世古玉,都会出现毫无规律可循的汗毛孔和氧化凸起或者凹陷,玉表面呈磨砂状,橘皮纹形态。我们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玉表面。二、看沁色分布。入过土的古玉 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沁色。这些沁色分布往往毫无规律可循,而且有连带和过渡,有层次感。用聚光灯从侧面45度角或者底部观察,有些地方灿若星空,有些地方若隐若现,有些地方乌云密布,或者像浮云连绵不断,美不胜收!三、看包浆和光泽。

一般情况下,年代越久远,古玉表面的包浆越厚重,往往有一层厚厚的玻璃光或者油脂光泽。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光泽是在玉表面之上,而沁色是在玉表面之下,而且与玉质浑然一体的。这个光泽柔和内敛,像夕阳西下照到冰面上的感觉。坑口环境恶劣的,表面光泽较弱,往往局部出现不规则裂纹、钙化、凹陷、形变、地弯、土蚀、土咬、饭糁现象!三、看神润和艺术欣赏价值。

真正的古玉大多是浮雕,圆雕,镂空雕,而且纹饰精美、造型独特、精雕细琢、不惜工本的。而仿古玉大多火气重,急功近利,用高速运作的机器代替,平面雕,所有的线条粗细、宽窄、深浅一致。没有任何手工雕琢打磨抛光的痕迹。阴刻线底部包浆与玉表面不一致,毫无入土的沧桑感!玉质生涩,没有熟旧感。真古玉大多像煮熟的米饭或者熟透的腊肠,胶质感较强。

有人说玩古玉太难了,要掌握的知识太多,有没有简单的鉴定办法?

一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一,水渍在地质及大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埋藏地下常常有微细的潜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动,浸润、侵蚀着玉的表面,形成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二,织物纤维痕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体上,或者包裹于织物中。在一定的温湿度和压力下,纤维及颜料脱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因此,在显微镜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见红、蓝、绿等颜色的织物纤维,经纬分明。

三,植物根茎印痕某些植物根茎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陈代谢而分解的酸性物质可以对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蚀,所以能够看到有清晰叠压关系的根须状印痕。四,缝隙孔洞碎石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类和碳酸钙类矿物存在,它们可以以液态或者以固态的砾石形式存在并运动着,在空隙里聚集、硅结、板结,坚韧无比,即使是随水流进入空隙里的一块小石子也难以剔出。

五,碳化痕古人有“灸玉”习俗,烧过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着渗入,呈点、面分布,往往很深入,无法消去。六,昆虫虫卵残体多在古玉的缝隙中。七,钻痕钻具出现以来,钻头基本是圆锥或菱形形状。由于是人力,所以压力小、钻速慢、非匀速、进尺慢,钻痕表现为往复、相对平行的运动态势,出现不甚均匀的旋纹。而现代螺旋纹钻具因高速、匀速旋转则不会出现平行的钻痕。

新石器时代以石治石时期,其钻痕与古代使用金属钻具的钻痕,有相似特征。八,驱邪矿物残留自然界的一些矿物有杀菌、驱虫、防腐的作用,古人以为它们有驱妖辟邪的功效,将它们置于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铁矿、朱砂、雄黄等矿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过放大镜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缝隙中残留的矿物颗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离子由表及里渐进、深入地渗入玉器内部,颜色绚烂夺目。

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将大量的赤铁矿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审美的需要,将石灰岩制成的珠子染成红色。我国战国和汉代的大型墓葬中,经常有大量的朱砂以及被朱砂染得鲜红的玉器,如越王墓。总之,鉴定和评估古玉,既需要细微观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观,更要把握本质和整体的真实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

部分人靠沁色来鉴定古玉的标准,孰不知泌色做旧最易,已不能作为鉴玉标准,您认为呢?

沁色作为鉴定的依据过于片面。要知道沁色的形成是跟古玉在入土的环境,附着物,以及特定的时间年限以及土壤中所含的特种物质相关。不是所有的古玉都会有沁色,也不是所有带沁色的都是古玉,古玉的鉴定一般是根据它的材料,纹饰,工艺,形制,沁色几个综合的方面,特定的表象来综合做判断的。沁色只是中间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但是不能作为决定因素,在这一方面请大家不要过于教条,避免形而上学,看到很多朋友发的一些资料和收藏图片。

我觉得古玉的鉴定是一门综合的审美艺术,从材料形制问题。到工艺的美感造型,当时的年代背景以及制作的加工工艺,包括出土的地点等等,都要综合的考量,单纯的评判某一点的特性,就做出结论性的评判,往往会过于片面自信,而上当受骗,特别是沁色作假,实际上从宋代就开始已经被攻克,老提油到了明朝的时候更是成为了很多古玉仿旧的基本作假手段,并不是复杂的难题,现在又有了各种的朱砂铁锈以及所谓的血沁等等做旧方法。

利用高温高压等其他形式制作秦色玉已经不是难题。你在鉴定这类玉器的时候,一定要多方面考虑综合判断,千万不要根据某一方面的表现来为这类藏品背书。图为临沂博物馆。汉墓出土的渔歌。我当时把这张照片发出去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是假的。事实上,很多秦色经过加工后正式出炉时,与刚出土时是有一些差异的。有的附着在表面,有的浸在骨髓里,也需要区别对待。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沁色  识辨古玉  辨别  石灰  假石灰沁色如何辨别  怎样识辨古玉的沁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