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每年25070两,从成祖初年至武宗末年合计共一百多万两,核算每年银课收入大约为10万两。明代银课在银矿产额中所占比例较宋代和元代高,也高于当时的西班牙(一般认为西班牙金税为1/20,而银税则为1/10),明代银课一般被认为是银矿产额的30%左右,如此可以推算明代白银产量并不算多,平均每年30万两略多。

而这已经是中国历史上银产量最高的时期。此少的白银产量,自然无法承担这片土地上庞大的王朝经济货币化的历史重任。事实上,这一重任主要是由大规模流入的海外白银来承担。海外白银有两个主要来源:传统上是日本白银,在唐代遣唐使的贡品中往往可以看到白银的出现,而其带回日本的物品中各类钱币也是屡见不鲜;更具有意义的则是美洲白银,其通过各种贸易渠道进入中国。

古代是用银子,还是用铜钱?

古代是用银子还是用铜钱,这个话题问的有点迷糊。首先我们要统一的就是在古代无论银子还是铜钱都是一种货币单位,可以在市场上自由的流通,而不像现在,如果你缺钱了,家里有金银首饰的,只能现拿去变卖之后换成人民币才能购买商品。回过头来我们说一下古代的银子,其实在市面上流通的基本都是银锭,那么什么是银锭呢?银锭是熔铸成锭的白银。

当时这样的银锭是有计量单位的,通常在一两到五十两不等,有官铸也有银号私铸,通常银锭有会有记录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这样的做法带来的好处就是为了保证银锭的质量,用签字画押的方法,表示对经手的银锭负责,这就是收藏界经常说的“款”,比如人家问你的时候肯定会说你手上的十两锭带的什么“款”?最早的银饼出现在汉代,也就是收藏界说的“白金三品”,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白撰’,值三千;二曰以重养小,方之,其文马,值五百;三曰复小,椭之,其文龟,值三百。

可见当时银的价值!唐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称扁平形银币为“钣”、“笏”、“版”,棒形的称“铤”、“挺”,宋以后改称“银锭”。元代于银锭之外总称“元宝”,形式变为马蹄形,我们称它为“马蹄银”,明清两代多数都沿用“元宝”一词,包括深受我国文化印象的日本也用过“一株银”,泰国“虎舌锭”等等。同时市面上还有铜钱作为货币单位也在流通,铜钱的流通最早要追溯到前秦时期,战国时期的魏国流通的一种“共”字圜钱,比较符合铜钱的特征,像其他的燕明刀,空首布等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铜钱。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银子  不值钱  清朝  以前为什么用银子  银子清朝最不值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