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先景(事)后议法在一首绝句中,前几句写风景和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首警策动人之效。例1: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写的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其后两句,是发表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道出了站的高才能看德远的哲理,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例2:韩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前两句,写初春之景;后两句发表议论,赞美初春胜过“烟柳满皇都”的季节。,翻出新意,不同凡响。例3: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远。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此诗是先事后议法。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的部将,曾因平叛立功过。但他居功自傲,目无朝廷,放纵士兵大掠动蜀,又用天子音乐。在这种情况下,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规劝。此诗的前两句写那悠扬动听的乐曲,天天从花卿家里飞出,随风荡漾在锦城(成都)的上空,一直飘入蓝天白云间。

可见,花卿家的乐队规模之大和演奏的旷日持久,这是一个部将所不应有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发表议论:这样的美妙的仙乐只应天上才有,我们人间能听到几次呢?后两句是弦外之音是说:这样规模宏大的乐队只应皇帝才有,你这个部将竟也在家里使用了!诗种的“天上”是双关,既指仙宫,又指皇宫。此诗柔中有刚,寓讽于谀,十分得体。

先景(事)后议法同承接并列合用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后两句议论性质明显,后者多写景或叙事。(六)先议后景(事)法这种布局法与先景(事)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来证明其观点的。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例1: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今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前两句是诗人表明自己对秋天的看法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后两句描绘一幅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予以证明。诗人为革新经受过守旧派的严重打击,而依然斗志昂扬;诗人接触过不少知识分子,深知他们不得志,对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实质。诗人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表现,所以在诗中偏说秋天你春天好;好在何处?他举出一鹤,排云直上,矫健飞翔,奋发有为的事实。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链有  菩提  讲究  布局  穿菩提链有什么布局讲究  都有什么理由呢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