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削藩,为什么汉景帝扛住了而朱允炆没扛住?

汉景帝、建文帝都因为削藩而促发了一场战争。就形势而言,建文帝的情况原本比汉景帝要好很多。而且,在战争爆发前,汉景帝政策失误比建文帝还要更大!然而,最终结果,却是景帝顺利平叛而建文帝“失踪”。这是什么缘故呢?建文帝削藩的形势好于汉景帝西汉的诸侯王,是真正的“裂土封王”。这些诸侯王的地盘多比较大。比如,初封的齐王有七十二城,吴王有五十三城。

汉高祖分封之初,这些诸侯王多年纪尚幼,羽翼未丰,受制于朝廷派去的国相,在高祖去世后,又受吕后排挤,自顾不暇。不过,随着诸侯王们年纪渐长,他们完全掌握了王国内的行政、经济大权,拥有相当规模的王国军队,已具备挑战皇权的经济、军事实力。相比之下,明初的藩王则在各方面都无法与汉初诸侯王相提并论。明代藩王,原则上“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政治地位很高,但法定的权力、地盘都十分有限。

就武装力量而言,藩王可以直接指挥的军队只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余人,多者至九万人”,而且,他们“隶籍兵部”,藩王可以统领他们,朝廷也可以调动他们。此外,王国内还有守镇兵。但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要调遣他们,除王令外,还需要有天子的御宝文书。因此,“七国之乱”,汉景帝与叛军在力量上基本上处于同一量级,而“靖难之役”时,朱棣是“以一隅抗举国”,双方完全不在同一量级。

建文帝的情况,比当年的汉景帝有利得多。汉景帝削藩政策失误大于建文帝由于“结果导向”的影响,在很多朋友看来:景帝胜了,所以什么都作得对,建文帝败了,所以什么都错了。其实不然。削藩之初,汉景帝的失误比建文帝还要大。汉景帝的老爹汉文帝,采取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政策。即:通过让诸侯王的几个儿子分别立国,分解诸侯国,使其无力与朝廷抗衡。

当然,当时的形势下,汉文帝还没有资本像后来的汉武帝一样推行“推恩令”,以法定方式推行。因此,文帝只能“见机行事”,将实力雄厚的齐王、淮南王作为主要打击目标。该方略虽然比较温和,但效果不错,曾经威胁最大,实力最雄厚的齐国,在齐文王去世后被一分为六,淮南国也被一分为三。汉景帝继位后,其削藩政策变得激进。他采纳晁错“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的方略,直接削诸侯国的县。

这个政策手段直接,打击面广,短短三年间,楚王、赵王、胶西王、吴王等诸侯轮流被削!一方面,对于拥城数十座的诸侯王们来说,削其数县之地不足以使其伤筋动骨;另一方面,这种举措引起了众多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和恐慌,更促使诸侯王们联合到一起,发动大规模叛乱!更严重的是:汉景帝对诸侯王的叛乱似乎准备严重不足。诸侯王造反后,汉景帝又是赦免各王,“复其故地”,又是腰斩晁错,希望吴楚罢兵。

 4/1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蒂爵  黄金饰品  成色  重回  兰州  蒂爵黄金成色怎么样  兰州黄金饰品价格重回2时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