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古代各时期的玉兽?

谢谢邀请,玉兽最早出现是红山文化,都成片状,直立型,身上饰有网格纹。汉代以前的玉兽都是装饰图案或者大件玉器的附属部分,商周开始,汉代以后才大量出现的圆雕的玉器,而这些玉兽中又以带翅膀的玉兽最引人注目,在汉代,三国,六朝时,一般的玉兽都是带有翅膀的异兽,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动物并不存在,而出现这种异兽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受中原原有的神话故事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张骞通西域以后,许多有关西域的异兽传说传入了东方,对玉器的制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玉兽的象征主要是代表着祥瑞,还有就是忠勇和先知这类传说。在古代的文献中也经常能够看到,使用具有神异传说的异兽玉雕就更能表现出祥瑞的气氛和神灵的本性,基于这种原因,圆雕玉兽在玉雕中成为长盛不衰的题材,汉至魏晋,玉兽多做为玉镇子,镇席使用。而这样的玉兽一般都是原雕屈腿,坐姿,重心较低,不易碰倒。冥器中也能看到类似玉握这样的圆雕,但是玉质较好的少见。

古文献中常出现大兕这种动物,具体是什么?

“兕(sì)”这种动物,并不那么神秘,应该就是犀牛——更早的古人管“犀”叫“兕”,稍晚的古人称“兕”为“犀”。《说文》曰:“兕,如野牛。青色。其皮坚厚可制铠。象形。”段玉裁《注》:“野牛即今水牛。与黄牛别。古谓之野牛。……郭注《山海经》曰:犀似水牛,猪头庳脚。兕亦似水牛,青色一角,重三千斤。”清代著名训诂学家郝懿行考证说,“三”字衍,就是说,兕非重三千斤而是重千斤。

有人说,《山海经》是最早记载“兕”的古文献。这就错了。最早记录“兕”的,是殷商甲骨卜辞,而且不是一版几版而是不少版。比如,“《合集》37398”卜辞记载,帝乙时捕获一只白“兕”,别于通常青色,以为珍奇,遂刻辞记此事于“兕”头骨。在当时,“兕”作为凶猛大型野兽,捕获大约不易。所以,多版卜辞记载“擒获”的“兕”常为一只两只。

但也有多的时候。编号“《合集》33374”卜辞记载,商王某次狩猎“允擒十兕”。“《合集》10308”卜辞,则记录“获兕十一”。还有捕获更多的记载。“《屯南》2857”卜辞,“获兕三十又六”。最多的,是“《合集》37375”卜辞,“擒,兹获兕四十、鹿二、狐一。”(记录获兕四十的甲骨,《合集》37375)由此可知——第一,商末的时候,中原一带的“兕”数量不少。

胡厚宣先生在《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一文中,引一条卜辞说,商王狩猎曾追逐百余只“兕”——“囗子卜,囗,贞王逐百兕,阱。”第二,一次捕获三十多只、四十只大型的“兕”,亦可见当时商王狩猎规模之大,技能之高超。卜辞中,只记载捕获过“兕”而无“犀”。目前释读的卜辞,共载有九种狩猎捕获的“哺乳动物”,为“虎、象、兕、豕、鹿、麋、狐、兔、麑”。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神兽  用玉  玉雕  排行榜  制成  古代用玉制成什么神兽  玉雕神兽排行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