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老工的工艺在沟底会呈现光滑的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特别是商周时期的玉器,是边雕琢线条边打磨沟底的,不会再进行二次打磨。因为不管是铜砣、铁砣在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砣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的线条。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因砣轮走速不均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砣重线等。
新工的线条是用钻石砂砣轮,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会出现崩口,民间也叫「蚂蚁口」(新工为了掩盖这些崩口时会进行二次打磨,但线条边沿的九十度立角就圆了),使线条出现有规律的锯齿形边沿,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和起沙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稍微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运转下在沟底划出长条状沟道,有时还会出现踢线、断线现象,边线有明显的波浪。
形成原因是钻石砣轮没有过渡缓冲的空间。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很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沟道而且光滑,此时,只要看看沟底有无磨砂情形,就能识别新工还是老工。砂砣在我国八十年代还有出现,到九十年代基本看不到。(六)打眼:就是在加工完的玉器上钻孔或是转圆形的纹饰,新石器时代钻孔主要有三种方式:凿琢法、实心钻孔、空心钻孔。
后两种是新石器时代常用的方式,是利用「弓」型的工具,绕上一个架杆,架杆的头上带有解玉砂的砂石,借助水进行来回的磨钻,以达到穿透的效果,从而形成半孔状的空眼。穿透的空眼一般采取两面钻孔的方式。凿琢法在石器上打孔较多见,玉器少见,在这就不一一赘述了。实心钻:俗称桯钻,钻杆为实心,钻头一般较尖。实心的钻杆不易排出钻屑,所以转速慢,孔部常出现外孔大,内孔小的现象,孔眼一般较小,许多钻孔处再修磨光滑,有些修磨的较薄,也有的再进行扩孔。
实心钻技术不仅应用于打孔,也应用于玉器的镂空定位和动物眼睛的制作,主要用于薄些的片状玉器打孔。空心钻:又称管钻,最早的管钻可能仅是简单的徒手钻孔。将需要钻孔的玉料固定,定好圆心后,钻管安放在圆心处,加水添砂进行钻孔。管钻因空心能够迅速排出废屑,摩擦面小,所以转速较快,省劲。但是管钻在钻的过程中会有磨损,头部越来越细,如更换钻头,孔壁上会留下一些直角的台阶痕。
另因在玉料内钻孔越往下越费力,所以新石器时代大多数玉器都是两面打孔,但两面打孔定位易出现偏差,也会出现错位的台阶痕。由于转速问题,管壁上也常出现间距较宽的螺旋纹。如果管钻工具较厚,所打的孔也会相对较大,钻孔也常会出现上大下小的喇叭口状。管钻技术在玉雕中应用很广,不仅用于打孔,动物、人物的眼睛,器物纹饰中凡是圆圈的图案都可用到管钻,还有掏膛等这些例子比比皆是。
老工钻孔在春秋时期由于铁质工具的出现渐变成了单面钻孔。但不论是单面还是双面,都需要依靠解玉砂和水,解玉砂会和加工的孔壁呈不规则磨砂状。由于砣头在做来回的摩擦运动,解玉砂的颗粒不是特别均匀,就会在孔内出现不规则磨痕,或深或浅,而新工打眼是横机打眼,钻孔内会出现有规则、均匀的磨痕或螺旋纹,并且方向一致。从以上打眼技术的不同可以将这来作为鉴定玉器的其中一个要素。
(七)上光:就是通常所说的「抛光」,古人是利用木锅或是皮锅对玉器进行反正的打磨,主要是修磨上面几道工序带来的瑕疵,使玉器更加完美。但新工中这一工序还包括打磨,打磨就是用细砂条(油石)来回修磨那些机器造成的失败点,将毛刺和崩口进行修复,从这点上也可以判断如果是新工,走线的地方一定是圆角下到底线的,老工是直角下到底线。
新工打磨完后是利用抛光粉剂(实际上就是解玉砂)涂抹在玉器表面上,和打磨一样,用砣进行表面抛磨处理,再用凉水冲洗,也有用热水酸洗的。(八)开片切割: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上经常会应用「成形对开」工艺。所谓「成形对开」,即先将较厚的片状玉料设计制作出基本的造型轮廓,再切割对剖成两个薄片,最后进行精雕细琢。
「成形对开」制成的两件玉器,形制基本相同,有些表面尚存的切割痕(台痕)亦可两相吻合。电动钻石砣轮出工艺的特征:有规则崩线(也叫蚁口)、踢线、断线。边线研磨有明显波浪,原因是钻石砣轮没有过渡缓冲空间造成的。水蹬砂砣加工工艺的特征:线内出现台级并且光亮。细线研磨不出现明显的崩口(蚁口)、踢线、断线线条直线好,不出现明显的波浪,原因是有充分的研磨时间,有来回走动的研磨空间。
总之,上面所讲的老工即用老的工具结合解玉砂和水琢磨出每一道线条,现代工艺无法复制,首先是因为复制成本无法挂钩;其次新的工艺与老的工艺因为在开料、上花、打眼、开片等工具上的不同,任何地方出现不协调,就会有疑问。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
文章TAG:分辨 划分 年代 时期 每个时期如何划分 如何分辨玉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