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扎砣:也叫选型,就是利用锅锯将玉料切成所需要的大体形状,造成要雕琢玉器最早的雏形。扎砣分大扎砣和小扎砣,大扎砣就是劈料,小扎砣就是将玉料细加工,进行加工花纹和纹饰。(四)掏膛:根据玉器的器型而定,有的用不到,就是掏空玉料内部多余用料(比如瓶子),老工基本用的工艺是管钻掏膛法。(五)上花:也叫「丁字」,就是在选定好的玉料上进行深加工,所有的精美图案和花纹都是在这个工序实现的,这也是鉴别老工和新工,鉴定古玉的最好入手。

首先,因老的机具是利用脚踏发力来带动传动杠杆雕玉,新机具是利用马达来雕玉;老的工艺只应用了半个周期,工艺是来来回回,新的工艺是一个周期循环转动,方向是一个方向。所以老工的起砣和落砣是有变化的。新工由于机器的规则运动,会出现平整、整齐划一,根本看不到起砣和落砣。新工不管使用什么工具(现在有一种可调转速的工具),都会在玉器走线时或在起刀和落刀时留下崩口,而老工虽也会有崩口,但和新工的崩口是两个概念,新工的崩口非常平均,老工在走线时是圆滑规整的。

所以,加工痕迹出现高速(每分钟五十转以上)钻石砂轮切割、研磨、去料、打孔这种工艺就必须是这五十年之内的加工工艺。只要有平均、均匀的崩口,肯定是新工。其次,我们不妨再从治玉工具上来分析新、老工艺在走线时的区别,从原始的石头刻刀和骨质刻刀,到青铜刻刀、铁质刻刀再到今天的金刚钻粉刻刀;从不一样的砣具:石砣、铜砣、铁砣、机器砣等,其砣出的纹线是不同的。

先讲青铜刻刀、铜砣的走线:由于青铜刻刀、铜砣不是很坚硬,所雕刻出来的纹线会出现「浅」、「短」、「高低不平」的感觉,不容易做出长距离的线条,遇到长线多用跳刀法,也就是我们后来称为的「游丝跳刀」,就是一点点的进行接刀。古代工匠在制作弯曲的弧线或制作圆圈图案时就用碰砣工艺。现在也有将机械的电动节速调低仿「跳刀」的,但只有重砣,没有起砣和落砣,这是因为机器的速度虽然调低了,在低速刚起步的时候,「玉不吃刀」,不能直接将玉器加工,并且在机器还没有正常运转的时候加工容易造成电机过热而导致钻头损坏,要等整个高速转动稳定下来,才可以将玉器进行加工。

再讲铁砣、铁质刻刀:到了战国晚期基本采用的是铁质工具,提高了玉器加工的深度和力度,刀锋和线条更加流畅自然,所做的处理优美舒畅,尤其谷纹更加犀利。这时可称得上是中国玉文化史上最为精美和繁密精细的纹饰,往往以纤细的单阴线和压底技术为主,加以几何形象化,这是典型的铁砣痕迹,深,阔,急,也是标准的铁砣特点。但铁质工具的弊端是会导致线条的内槽粗糙,出现了多余的横纹(即台阶状)和断口(这里的断口指偶尔的剔崩口,而新工的崩口是有规则的似燃烟花状),这样线条会粗细不匀。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分辨  划分  年代  时期  每个时期如何划分  如何分辨玉的年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