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这种紫色染料提取成功,也需要很多懂得使用这种紫色染料的古染匠。瓦紫是欧洲古代服饰中紫色染料的来源。紫色是一种丰富的颜色,我们中国人更喜欢。在拜占庭帝国,紫色更加高贵。统治者穿着紫色长袍,签署法令时使用紫色墨水。他们甚至用紫色建造宫殿,皇室出生的孩子也被描述为紫学生。
俗话说红得发紫,古代的紫色为何如此尊贵?
大红大紫和红得发紫都是比喻人生显赫如日中天,那么为什么不用别的颜色来形容,而非要用红色和紫色呢?这跟中国古代对颜色的定义以及官服制度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纯正的颜色,间色是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5种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
正色和间色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丝毫不得混用,比如孔子曾说红紫不以为亵服,不能用红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时的便服。作为间色的紫色本来是卑贱之色,释名释采帛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 但是,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偏偏喜欢紫色。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于当时5匹生绢也买不到一匹紫色布。齐桓公看到这种现象十分担心,于是管仲劝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内莫衣紫也。然而,齐桓公始创的这个传统却流传了下来,南北朝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绯(深红色)绿青。以唐代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
武则天当政时期,有一个叫傅游艺的官员擅长拍马屁,一年之间自青而绿而朱而紫,时人号为四时仕宦。而白居易的著名诗句江州司马青衫湿,被贬官后的诗人只有穿青衫的资格。朱是正色,红是间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用红取代了朱,由大红而大紫,比喻官位升迁,红得发紫也是同样意思。
中国的皇室用黄色,西方的皇室用紫色,黄色和紫色真的比其他颜色高贵吗?
传统中国一向等级分明。颜色,正是标示等级差异的重要方式。赤黄青白黑一直被认为是五种最基本的色彩,阶级性在它们身上也体现得最为充分。传统中国一向以等级分明壁垒森严著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介于统治阶层与布衣百姓间的知识分子集团,都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异。而颜色,正是其重要方式之一。
事实上,色彩本身是人类在生物性进化过程中,为加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而发展出的符号系统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体系内,它却演化出维克多特纳所谓的仪式化特征,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这中间,赤黄青白黑一直被认为是五种最基本的色彩,阶级性在它们身上也体现得最为充分。近年来,以清代宫廷生活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大行其道,使得社会公众基本都了解到,黄色在古代代表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非臣属或百姓可以染指。
的确,颜色的阶级性,在黄色的运用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种象征意义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在先秦时期,黄色并不见得高贵。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龙袍却是黑色。到了隋唐年间,黄色逐步受到重视。这是由于当时的皇帝们逐步接受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即君主是坐镇中央指挥四方的,而中央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其相应的颜色为黄,所以皇帝一定要使用和推崇黄色。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喜欢穿赭黄色的长袍。当他的孙子李治在位时,他颁布了一项特殊的法令,要求他的臣下和人民不要穿黄色。五代末,赵匡胤陈桥黄袍兵变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黄袍背后的含义众所周知。事实上,唐宋时期,黄色虽然逐渐被皇室垄断,但并非皇帝独享。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了黄衫使者的白衬衫。黄色使者是太监。他是皇室的奴隶,但他也和史密斯一起穿着黄色的衣服。
文章TAG:紫色珠宝 中国古代 紫色 古代 尊贵 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