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者,皮如白高山冻石之凝腻,心似田黄石之细润,色界分明,温柔有加。枇杷黄皮白心的旗降石。皮薄心实,色层分明。石质有优劣。“焓”是福州方言,意为火烧。旗降石中,凡质粗顽,多含石英砂粒,色多灰白、黄赭,不堪雕刻者,统称为焓红石。石农为改变其质,将其埋于火堆中煅烧。石经煅后,色变鲜红,遂称焓红石。未经煅烧的粗质旗降石,时人也将其称为焓红石。

产于高山北面约4千米处的老岭山,储量大,体积大,但质粗,多用以雕刻大件陈设品、器皿和规格化印章。 产于老岭山虎嘴岩。石质纯净、透明度高。色地佳者,属晶石,称“虎嘴老岭晶”石。产于老岭之大山。产量大,石质粗,多做为耐火材料。也有少量好石,绿色或黄绿、紫绿相间者常见。其中质纯而洁净通灵者,称为“大山通”石;晶冻者称为“大山晶”石,只是较为罕见。

产地近猴柴山,质温润凝腻,微透明。色多青豆绿,浓淡不一,肌理有红筋黄纹。质近老岭通石,是旗山石中的佳品。属于老岭矿脉,接近豆叶青石产地。色多绿,近青田石之封门青石。质洁净,微坚,肌理常见黄筋和白块。 洞位于离高山3千米处的猴柴覃山上,石质稍松,微透明,有红、绿、黄、白、灰等色,以黄、绿常见。似高山石,但多含砂粒。

肌理多有粉黄块状或象槟榔芋般的纹斑,故俗称槟榔九茶岩石。另有白中泛豆青色者,称白九茶石;肌理隐现点点如豹皮纹者,称豹皮冻石。九茶岩石储量虽多,但宜用于雕刻的极少。洞在猴柴覃山东南麓。相传洞址附近,古有女娲庙,后废。清时有位石农在此掘石时,发现一无头佛,遂以无头佛坑为此洞名。该石性坚,杂有花斑和裂纹。今老洞已不出石。

产于吊笕山附近的鸡角岭,质坚脆,有杂质,肌理含有鸡爪纹。各色皆有,以红、黄、白多见。品质佳者,与高山石相似。产于汶洋村漏岭,石质相似芙蓉石,有白、红、黄色相兼,脂润腻滑。1997年新发现,1999年开采,名扬海内外。 产于高山东北的金山顶,因地界临近连江县,且色多藤黄或土黄,故称连江黄石。该石质脆,多裂纹。

这块寿山石怎么样?

这些都是清代寿山石中印石名品,且出自名家之手,尤其资源不可再生,其中有些品种已绝产多年,很难见到,因此弥足珍贵!清康熙6年高兆著《观石录》云: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而有痕。这是对寿山水坑石最生动的描述。将白芙蓉石形容为:洁则梁原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则如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寿山石中不仅田黄石可谓一石难求,而那些早期水坑和山坑中罕见名品同样珍稀,希望得之者善待之!。

什么是真正的艾叶绿寿山石?有怎样的价值?

寿山艾叶绿有哪些特征?清康熙二十六年毛奇龄著《后观石录》有详细描述:“上半如碧玉,至底渐白,则艾背叶也,骆佑重曰,上半如碧玉,……下半如西洋玻璃瓶。"早在清康熙六年高兆著《观石录》云艾叶绿:“通体艾叶小花,鳞鳞可爱,引以为神品。"明代《闽产录异》载:“水坑以绿为贵,所称艾叶绿矣。"明代晚期谢在杭评印石艾叶绿为第一。

在当时田黄尚未出名时,我们不能对古人看重艾叶绿有丝毫怀疑。寿山水坑艾叶绿,实际为绿水晶,间有如祖母绿般深绿色通体小晶体,即艾叶小花。艾叶绿矿石,往往与无色透明体共生,由于艾叶绿在南宋时就已出名,所以石农开採时尽量保障印材体量,切磨印材时多有将白色部分保留,所以便出现了如《后观石录》中“艾背叶"、“西洋玻璃瓶"之描述。

图中有两枚印章,一枚平顶,一枚大方,重300克。清道光二十四年文人王百信的书画用。由清末民国著名学者张南溪先生珍藏,传承有序。另一种动物,钮方印,重80克,根据其工艺和过时的表面特征,应为明末。事实上,这两只海豹的表面在采集时就被氧化成了深绿色。经过20多年的精心维护,它们现在有了碧玉般的颜色。请问像绿水晶这样的纯水晶怎么会让人想不开,爱不释手!清朝康熙年间,寿山的水坑陷在水里,无法开采,所以艾草青有名,价格昂贵。所以后来用艾草绿来配寿山的月尾坑石。事实上,颜色、光泽和质地特征与泥炭藓绿完全不同。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寿山石  浅谈  印章  文化  寿山石主要适合做什么  浅谈寿山石的印章文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