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这种美丽的石头,我们的古人认为是上天的恩赐,她通灵,能够接通天地。长期为皇家和贵族所垄断,平民不能染指。玉的道德化  玉文化的长盛不衰,源于其道德的化过程,即儒家赋予了它物理属性之外的诸多美好品质,儒家讲德治,他找到了一个最佳代言人——玉。  《礼记》:“孔子曰: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悠长,其终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在这里儒家的道德观和玉的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有的方面牵强附会,生拉硬扯。  作为君子,具备这些品德是他终生的追求。玉凝聚的这些特性,是君子需要比照和学习的,所以古人说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中国的玉文化深深地打上了礼乐文化的烙印,在礼乐文化中,审美艺术都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是培养完美人格的途径。具备完美人格的人就是君子。中国衡量一个事物是否美。首先看是否善,在真善美中中国人看重美和善,(美和善在甲骨文中都有羊,味甘为美),国人看重品,比德于物。数万年的采集生活和一万年的农耕生活,使得中国人的感知器官敏感犀利。见到一件物品就联想到它背后的所指,如见到肥美的羊,就想到美,甲骨文中“美”字就是大羊。

中国人特别强调悟性,佛教中的许多偈语,都以悟为基础。而这种思维一自我为中心,获得知识的过程主体和客体混而为一,象玉有五德,是指人呢还是指玉呢?人玉不分了。这种思维不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西方的逻辑思维不同,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中心的,这就形成了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思维来表达思想。像易经老子中经常见到。中国人的比类取象思维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人生目的不在于征服,而是泛爱万物,天人合一。

庄子言:天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玉文化的淡雅之美中国历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即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华,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人追求玉石的微茫,故宫玉研究员杨伯达说:“远古时代,人们在用石器做工具时发现玉比一般石头优越美观,玉含蓄坚韧,温润莹泽,它既不像宝石那样清澈透明,一眼望穿,也不像石头那样浑浊不透,坚硬干脆,它含蓄内蕴,生动而富有灵性,这些都与史前人们内心的一种愿望、一种内涵相吻合,为文明时代华夏民族所继承。

玉是我们的祖先找到的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性格、文化和理念的物质载体,所以说中国人喜欢含蓄祥和,属内向型。玉多为柔和中性色彩,含蓄内蕴,光线刺激小,呈现出“桃江含宿雨,柳绿带朝烟”的微茫典雅和恬静。淡雅之美追求玉石的微茫,木质的温暖,山水的清澈,女性的柔美,追求一种超稳定的娴静、平和的心绪。这和我们的生活方式相关。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手串  新手  木制  指引  木制手串新手指引  为什么玉手串不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