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颜色这么自然才能称为上等的好料,那么自然就会有造假的存在,常见的沁料造假一般是用黄色石英石、水石、马蹄金此类石头,它们从质感上类似黄沁,而且表面有毛孔。区别是这些假黄沁密度低,手感飘,摸起来有砂砾感,打光是石英状结构(没有层次感)而不是和田籽料的云絮状结构。对于老手,上手既能区别,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拿不住一定要测密度。
和田玉的密度在2.9以上,假的要低,通常在2.6多。△卡瓦石。 视觉类似真黄沁。但是干,没有油分,密度低。那么黄沁料和黄玉又该怎么区分呢?黄沁料和黄玉的主要区别是硬度和皮色,黄沁料的硬度会比黄玉低,原生黄玉籽料的皮色一般为褐色或是红皮,而黄沁料统一是黄色,不过也有那种先天颜色和后天颜色形成混合的颜色。
大家喜爱黄沁,自然是有原因的。首先,为啥玩黄沁的很多是老玩家,因为白的看腻了,就想涉黄。再说,黄色也是中国传统皇家的颜色,给人富丽堂皇的感觉。老玩家喜欢玩玉,黄沁料之所以被老手喜爱,还有一点就是黄沁的“盘变”,这点和松石有些类似。黄沁越盘越黄润,这种变化给人享受。黄沁之所以会被致色离子沁入内部,主要主要原因就是其致密度比白玉略低,内部较为疏松,这样才能沁入,所以黄沁刚做好的时候都会显得略干,但随着盘玩,包浆的形成以及油脂沁入其内部,黄沁就会变得油润无比,好似一块”黄油“,拿在手里温润又赏心悦目,这才是玩玉之道。
到底是籽料还是子料,和田玉的玉料有什么区别吗?
和田玉籽料指原生矿被流水冲刷到较远的距离,经过长期磨圆滚动。一般产于河流中下游或冲洪积扇中,磨圆度较高,呈次滚圆状或滚圆状,表面光滑。形状和磨圆度 鹅卵石型的椭球体以不规则椭球体为主,外形趋向于流线形,在河流中的自然状态下,玉体的长轴方向与河水的流动方向一致,且玉体的小头端指向来水的方向。子料的形状一般是卵形,磨圆较好,边缘成自然的弧形。
山流水料、戈壁料磨圆稍差。“汗毛孔” “汗毛孔”就是子料表面的凹坑。毛孔的形成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碰撞说:毛孔是和田玉在流水搬运作用下,被其他石头撞击形成的。 二是“溶蚀”说:毛孔的形成是由于和田玉中交代残余的碳酸盐被水溶蚀后留下的凹坑。在10倍镜下,像人皮肤上的汗毛孔或者是鸡蛋壳的表皮;毛孔内尽管凸凹不平,但是光泽均一,和无毛孔处光泽差别不大。
而仿制的磨光料易出现擦痕现象;裂纹 90%以上的籽料都有裂纹,籽玉在河床中历经百百年的冲刷踫撞,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裂,裂隙中往往侵入皮色 ,这些裂只要不影响主体都是好料。玉质紧密纯净的好籽玉根本不会形成皮色,带皮的籽料仅占十分之一;磨光籽和滾筒料料型相对都十分完美无缺,很少有裂,并且可以有时可见初始的磨光的切面,所以裂也是辨别真籽玉的标志。
请玩玉的藏友点评一下,这个是否是和田玉籽料,价值如何?
【风华】谢谢您的邀请,我来回答您的问题。从图片上看:您这块和田玉是“和田玉籽料”。我来顺便介绍一下和田玉籽料:和田玉形成于八九千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的“昆仑山脉”中。几千万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和田玉经受了日晒、风吹、雨淋,从岩石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石块。含有和田玉的石块顺着河流往下游搬运,经受了河水、泥沙的冲刷,石头部分和玉质不好的部分由于质地比较疏松,就被剥离掉了,剩下的就是玉质比较好的和田玉。
长时间、长距离的搬运,和田玉的棱角都被磨圆,表面非常光滑,抚摸起来手感挺好。和田玉暴露在空气中,玉石中的铁质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表面常被氧化,就形成了颜色丰富的“皮色”。在自然环境中,玉石表面玉质也有轻微差别,在长时间的磨蚀过程中就形成了“毛孔”。这些都是和田玉籽料的特征。影响和田玉籽料的价值的因素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皮色”和“毛孔”,还与和田玉的:大小、玉质、细度、油脂度、颜色、杂质、形状等因素有关。
文章TAG:籽料 和田玉 分辨 一块 和田玉怎么分辨是不是籽料 如何判断一块玉是不是籽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