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明朝为何一定要把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
传统观点认为,明朝定都北京是因其地理位置及战略位置重要。但实际上,从永乐至正统年间,北京的地位并不稳定,比如,明仁宗登基后,南北转运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明代中前期收实物税,需要南调北运,成本高昂)决定回都南京,可就在这个时候,南京频繁的地震却改变了这一政治走向,也彻底改变了南京的命运,从而使本有望回都南京的希望落空,加之宣宗为太子时经历了南京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震威胁,使其违背了仁宗的遗愿,没有回銮南京。
最后在明英宗正统六年定都北京,才开始称北京为京师。81次地震,明朝的南京也是多灾多难啊。当然,迁都北京,是朱棣作出的决定,也不简单是因为南京地震频繁的原因,笔者在此讲地震这个因素,是想说明,如果南京没有怎么频繁的地震,明仁宗早就迁回南京了,朱老四迁都北京后,把之前称北京为京都改为京师,南京改为留都,而他又改成行在,南京改回京师,这一称呼一直到了明英宗正统时才换掉,确立了北京为都城。
这么一说,就能理解,迁都北京不是为了什么“天子守国门”。朱棣的意愿不代表他儿子朱高炽就想呆在北京,北京也不一定就是最佳的都城选项。不过话说回来,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京呢?嗯,这个问题就稍微有点复杂了。首先,能够肯定的第一点,就是朱棣的出身问题,这位大佬靖难起家,是个造反派,并不是朱明天下的正统天子,在南京当皇帝比较不舒服,东南是传统士大夫的势力范围,这些个人呢,虽然不至于反对朱棣,但朱棣本人的根基在这里并不深厚,他的北人靖难功臣集团跑到南方来抢人家士人集团的饭碗,(靖难功臣大多是北人,靖难成功了当然要给钱给房子给土地啊,这不就侵夺了南方士人的经济利益咯)长此以往,是不是会加深南北之间的对立呀。
所以还是回北京去,那里是造反的大本营,自己的老巢,给功臣好分地,也能把这些南方士人搞到自己地盘上去上班,自然就掐断了他们在南方的根基,便于自己掌控朝廷呀。其次,朱棣是个比他老爹还想要建功立业的皇帝,个人野心十分之大。朱元璋觉得打下大明天下个人事业就算基本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关起门来搞搞建设,守业了,所以他选的继承人才那么坑爹。
朱老四却是不同,他的格局是要比老朱大一些的,老朱搞海禁,不想去海外乱搞,他偏偏建造庞大的船队远航,除了扬大明国威外,还能搞贸易挣钱(不要怀疑,郑和下西洋确实是挣钱的。)那么这跟迁都北京有什么关系?关系是有的,朱老四因为身份问题,也就是得位不正,所以比较迫切想要通过功勋来建立自己的威望,消弭造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北京除了是他的大本营以外,还很方便坐不住的朱老四打蒙古啊。有什么比刷蒙古副本能提高个人威望的呢?所以迁都北京,有利于统筹全局,征发大军打蒙古,另外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加强明廷在北方统治的稳固。南北之间其实自南宋灭亡之后,还是比较隔绝的,北方是元朝蒙古人的统治核心范围,汉人在这片区域,被契丹人、金人都统治了三百来年了,而南方多为故宋汉人,虽然大家都是汉人,但是到底存在差异。
鸦片战争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为什么是在南京签约?
1842年7月,英国战舰从吴淞口沿长江西上,进攻位于长江和南北运河的交叉口镇江。虽然镇江军民拼死抵抗,但英军船坚利炮,镇江很快失守。镇江的失守意味着清廷南北漕运被切断,这已经要了清廷的命。当初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为了保证京师的粮食问题,在“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上打通江南到北京的运河。而清朝面临着朱棣迁都之前的问题,因为英国人把持着运河,粮食进不了北京,北京是满清政治中心,王公贵族、王侯将相包括他们的家人,人口很多必须依靠漕运。
文章TAG:国检 南京 西门子 走进 北京 国检为什么分南京 北京 南京国检走进西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