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提醒人们,购买玉石一定要谨慎,选不好还会影响健康。 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高级工程师王春生认为,玉一般分为A、B、C三种货,A货是指原石原色的玉,是不经化学处理的玉器,价格较高。B货是经化学漂白再充填树脂的玉器,价格较便宜。C货玉色较差,加温至110摄氏度时放在铬盐溶液中浸泡一二天,使铬盐渗透进玉料裂缝中达到染色效果,初看时晶莹剔透,一二年后就会褪色,此玉价廉物美,但没有收藏价值。

现在市场上多见的是B C货,以B货和C货同步结合加工而成。王春生说,A货是天然玉石,其构成元素较为固定,一般对人体无害;B货中的树脂不遇外力作用,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危害;B C或C货染色后其酸溶液在褪色后有可能会对体皮肤有损害,因为有些商人可能用氢氟酸、硝酸、硫酸、盐酸等强酸来仿冒玉的古旧沁色,然后在假古玉的表面涂上一层地板漆、水晶漆或环氧树脂等。

带和田玉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和田玉的特点一、韧度极大韧度对玉器极为重要,韧度大,则不易破碎,而且耐磨,对于玉器的艺术造型和精雕细刻有极大好处。韧是打击硬度,有的硬度很大,而和田玉摩氏硬度虽不及金刚石和水晶高,但是打击硬度很高。据测定,和田玉的抗压强度高达6 542公斤/平方厘米。韧度是研磨硬度,和田玉属透闪石玉,韧度大是其特色。

透闪石玉的韧度在玉石中是最大的,这是和田玉最重要的特色,是其他玉石不能比拟的。二、为透闪石,粒度极细,具有毛毡状结构。2/3和田玉的特点二、为透闪石,粒度极细,具有毛毡状结构世界上闪石玉有透闪石和阳起石两类。和田玉属透闪石类,矿物成分为透闪石。主要特点:一是透闪石含量极高,一般在95%以上,其中白玉为99%,青白玉为98%,青玉为97%(95%一99%),在国内外同类透闪石玉中和田玉透闪石含量是较高的。

二是杂质矿物极少。一般为1%一3%,多在1%左右。三是矿物粒度极细,为显微晶质和隐晶质。透闪石矿物在偏光显微镜下见为纤维状、针状、叶片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为长柱状、短柱状纤维状。据部分样品测定,在电子显微镜下粒度为:短柱状为0.0046mm×0.0013mm、0. 0063ram*0.0036ram,长宽比为2:1或3:1;长柱状为0.01m×0.0028ram、0.004ram×0.0008mm、0.01 2mm×0.0012ram,长宽比为3:1或5:l、10:1;纤维状为0.0004mm×0.000021mm*0.0021ITlnl×0. 00007ram,长宽比为20:1或30:1。

粒度之细在国内外同类透闪石玉中也是少有的。四是结构以毛毡状为典型,粒度均匀,交织成毡毯一般,这是质地细腻致密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结构为其他类玉石所少有。3/3和田玉的特点三、质地细腻、温润质地是玉石质量的综合表现,包括形状、滋润程度、裂纹、杂质等等。和田玉由于其矿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质地优良。表现在:一是由于其粒度极细,所以质地非常细腻,是古人所谓的“缜密而栗”,为其他玉石所不及.。

二是温润滋泽,即具有油脂(脂肪)光泽,给人以滋润柔和之感,是古人所谓的“温润而泽”,羊脂玉就是以玉滋润如羊脂一样而驰名天下。三是有适中的透明度,即是“水头好”,呈微透明,琢成的玉件显得水灵,有生气。四是杂质极少,有的达到无瑕的程度,而且里外一致,是古人所谓的“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或“角愚理自外,可以知中”。

寿山石是什么?有哪些收藏价值?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刘勇,非常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现在我就来为大家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寿山石吧!寿山石是指产在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特有的名贵石材的统称,也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其石质晶莹,温润有光泽,而且易于奏刀,色彩斑斓夺目,是当代藏印界一个非常好的石种。寿山石它是以山脉走向分为三系的,寿山石在我国的开采历史也很早,在开采矿区的分部又分为“田坑、水坑、山坑”,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开采当中,市面上就出现了数百种的品种。

接下来再给朋友们说说它的收藏价值,从寿山石的开采年代就能看出,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就说明古人就对这种石材情有独钟,特别是一些文人墨客,都把以自已有一枚寿山石印章而感到至高的荣耀,尤其在我国的清王朝时期,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是用寿山石中的极品石“田黄石”雕刻成国家宝印,在清朝时期已经成为皇家御用品,可想它的收藏鉴赏价值有多高了。

到了民国时期,寿山石印章的收藏之风以达到了极盛状态,很多知明的收藏大家脱颖而出,比如有吴昌硕、齐白石等书画大家,。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以寿山石为主的雕刻大家的出现,有这些名家的参予,把整个寿山石的收藏带到了一个颠峰,就是到了今天,寿山石的收藏也是非常热的一个品种,如果某位藏友手里有一件好的寿山石,也会感到欣喜若狂的。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简析  配带  寿山石  园林  古典  配带寿山石有什么好处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简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