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人物题材的玉雕作品最难雕琢,最显功力”?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块上好的玉料,雕刻大师最先考虑的题材就是人物雕,因为人物玉雕作品最耐看,最难雕琢,最显功力,最具艺术性,经济价值、投资价值和收藏价值在同类玉雕作品里头最高!人物雕琢不但要表现其形,更要表现其神。在人物塑造过程中对人物形体、面部、手部、衣纹等细节的处理要求也是最难把握的。因为人是有思想的,有动作的,有神态的,要表现出神形兼备非大师不敢轻易下刀,时下上等玉料非常稀缺和珍贵,一块上等的公斤级和田白玉籽料动辄上百万元,很多人都不舍得那样雕了。

再一个就是人物题材玉雕对玉质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温润、细腻、致密、无绺、无裂、无杂质,而且块头较大。一件成功的人物玉雕作品必定是好料好工,好工又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否则毁于一旦!表情神态是人物雕刻中最为难把握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怒,则眉头紧锁,眼睛又大又圆,嘴角下斜紧闭;喜,则眉开眼笑,眉头舒展拉开,眼睛细长,嘴角上翘微张。

所以说开脸的好坏非常考验雕刻师的美学设计艺术功底,也决定这一件作品的成败。俗话说“三分料七分工”、“玉不琢不成器”,料子固然重要,但雕工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人物玉雕发展到现在,造型越来越新颖独特,在制作上也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更加注重根据玉的颜色形状来顺势而为,力求玉的价值最大化,在人物上力求反映现实,追求人物玉雕的内在美、意蕴美和造型美的完美统一。

玉雕人物一般可分为仕女、老人、佛像和童子四种风格的人物类型。这几种类型的雕刻技法和所表现的风格是各不相同的。玉雕仕女表现古代女性形象,包括飞天、嫦娥等传说中仙女,往往突出靓女的顾盼有致。从仕女裙褶飘逸、笑不露齿、步不露足的身形姿势中,我们可以读出这些形象所表达的“艺术语言”,以此领略她的仪容风采和内心意向。

有人认为文学创作切忌雕琢,《唐诗过后是宋词》的作者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对此,你怎么看?

雕琢分为两种一种是让人看到雕琢的痕迹,比如文字是砖,需要我们将之挑砖排列,然后砌成一面墙,如果砌得歪歪斜斜,线条不一,弄得如豆腐渣工程一般,岂不是毫无美感。另一种是让人看不到雕琢之痕,同样是砖,我们排列和特别整齐,哪怕是间隙之处接衔接也是浑然天成,事物又抹上水泥,让这面墙看上去光洁如一,视觉养眼。所以在小可看来,无论是切忌雕琢,还是玉不琢不成器,根本没有冲突。

因为重要的不是雕琢,而是雕琢之后是什么样子!小可认为,现在许多诗词创作者都歪曲了“切忌雕琢”的含义,随随便便一些,反正自己读着流畅自然就可以了,岂不知,这个毫无雕琢的诗词恰恰是对诗词最大的不尊重。真正的雕琢含义是,冥思苦想,让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从而让整个诗词看起来宛如天成,毫无雕琢之感。也就是说,雕琢的真正含义是在创作中,在经过雕琢之后,要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没有雕琢。

如果,雕琢是不对的,那么贾岛为什么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果,雕琢是不对的,那么卢延让为什么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如果,雕琢是不对的,那么杜甫为什么要“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如果,雕琢是不对的,那么杜甫为什么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说古人为诗,所有的诗都是妙手偶得,一气呵成,那是天方夜潭。

所以,大多时候的诗都是改来改去,力求妥贴,自然,看起来没有斧凿之感。所以,雕琢往往是为了不雕琢。而不雕琢,却是却大的雕琢,而且明显不负责任。雕琢,还说明自己在创作时用心,用力,力求尽善尽美,那么,不雕琢岂不是自以为是,自命不凡,是敷衍,是对付,是将就?事实残酷地摆在了我们面前,那些毫无雕琢的诗词往往都乏善可陈,毫无新意,扔到垃圾桶里都不会觉得可惜。

当然,我们不排除很多诗人,灵光一现,才思喷涌,一挥而就,自成妙诗。但是这种几率很底的情形是需要前提的,就是长时间的积累,长时间的枯燥,长时间的雕琢。才能换来偶尔的灵光一现。不是每个人都是李白,不是每个人都是东坡。古代诗话中有一个记载,当时有人看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原稿,发现上面涂抹修改的痕迹非常多,多到让人吃惊。

白居易为诗,最为让人称道的就是通俗清透,可就是这种通俗清透也是不厌其烦修改的结果。写古诗最高的境界就是,老去诗篇浑漫与。可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从古至今,屈指数来也不过三五人而已。我们在这个三五人之中么?未必罢!所以,小可认为,切忌雕琢,往往指的是雕琢不到位,所以感觉诗词全是艰涩,牵强,拼凑之感。而玉不琢不成器,偏偏注重的就是雕琢的责任心和耐心,一个耐心都没有人普通人,如何能写出绝妙的诗词呢?。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雕琢  说玉需  这块  为什么说玉需雕琢  这块玉还需雕琢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