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陕甘总督年羹尧临行前向雍亲王索要佛珠,暗示什么?
《雍正王朝》是部好剧,陆陆续续看了十几遍,每次的感受皆不相同。以前我给大家解读《雍正王朝》,专门剖析各方的权谋诈术。但今天咱们破个例,针对这串佛珠,咱们讨论一下人性。还是那个规矩:不站立场,不说谁正义谁邪恶,也不追究谁对谁错,只讨论人性。先大概说一下年羹尧向雍正讨要佛珠的背景情况,是这样的:太子胤礽二次复立,施政受到阻碍,他认为百官大都是八爷党的人马,难以操控。
正在挠头之际,因刑部冤狱案被罢官的旧属黄体仁晋见,向太子进献了一个损招:设法拿到任伯安《百官行述》,握住众官员的把柄,做为要胁。条件是1.释放钦犯刘八女,2.任伯安官复原职。而四爷胤禛知道了消息,密派年羹尧率人到江夏镇揖拿刘八女,并夺取《百官行述》。年羹尧心狠手辣,屠了江夏镇,搜出太子的亲笔信,并将江夏镇任伯安与刘八女的巨资私吞。
胤禛和胤祥巧计夺得《百官行述》,并当众一把火焚毁。康熙正巡视江南,得知《百官行述》的消息,为了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年羹尧升了官,让他去南京见驾,了解情况。而胤禛则需要交待年羹尧见到康熙的奏对内容,就召年羹尧到府商议。但胤禛与邬先生对年羹尧的独断专行渐生警惕,需要对他加以控制,因此就要“派个人,盯住他”。
而李卫,就承担起了盯住年羹尧的任务。胤禛与福晋设下计谋,李卫和翠儿“偷情”被抓,被绑在树上。年羹尧进府,见李卫和翠儿被绑。问明原委,就要替他俩向四爷说情。那么,年羹尧知道这是四爷胤禛派李卫来盯他的吗?当然知道。都是老江湖,这点小花招谁能瞒过谁呢?但年羹尧并不在乎。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胤禛的监视。为什么呢?因为年羹尧原本就没有打算背叛胤禛,与其双方对立,不如顺水推舟,年羹尧的志向可远不仅是一个封疆大吏。
目前的状况是:和则两利,分则两败。年羹尧此时提出了要那串佛珠。李卫和翠儿是你胤禛给我年羹尧的,而那串佛珠是我年羹尧主动向你讨要的。忠诚,在你胤禛心中是被动的监视。忠诚,在我年羹尧心中却是主动的追求。然后,双方各得所需,胤禛问起年羹尧在柏林寺的感悟。年羹尧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决心“作一个护法的金刚”。也就是说,年羹尧认可了胤禛的理想和夺嫡的雄心,并愿意追随其成就一番伟业。
彼此都是聪明人,一点即透,不需明言,胤禛当然很高兴了。这串佛珠对胤禛而言是一份寄托,对年羹尧而言是一份承诺,对两人之间是一份约定。但是,人,毕竟是生活在俗世中啊!有很多东西,左右着我们的心性。夺嫡之争,渐趋白热,胤禛陷入深深的矛盾。夜拜高僧,向其请教。高僧让胤禛放下手中的佛珠。拿在手中诵念,这是佛珠,放下,就不是了。
原因很简单,佛珠是不是佛珠,在于口中念不念。江山是不是江山,在于心中有没有。那么到底是该舍该得,该拿该放呢?要除去万千烦恼和不尽忧愁,便要放弃心中那份执念。胤禛的执念放得下吗?――有江山便不该有我。雍正登上帝位,睥睨天下。年羹尧手握重兵,百战功成。江山与佛珠,再次对话。雍正南巡,带着新科探花刘墨林。雍正要去拜佛,刘墨林发表自己的见解。
刘墨林认为,雍正是现在佛,不必拜过去佛。雍正问,那你怎么不拜呢?由此引申出对佛的讨论:什么是佛?雍正则是另一番见解:圣人之道在于行,佛法在心。雍正讲了个故事:一个人拜观音,问观音,你拜的是哪尊佛?观音答,我拜的是观音。结论:求人不如求已。原来,雍正拜的是自己的内心。佛陀释迦牟尼降世,开口说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我,独立的我,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尊贵的“佛”!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念,不能证得。放下是佛,拿起是江山,心中唯我,谁又会没有执念呢?年羹尧背叛了雍正吗?没有。当年接受了胤禛派来李卫夫妻的监视,他没有背叛。李卫升官,离开他身边,他却始终把四爷交给他的那串念珠带在身边。他杖责雍正派来盯他的御前侍卫,却逼跪企图拉扰他的九爷胤禟。
年羹尧认为,他的忠诚不需要监视,有那串念珠,那份执念,就能够监视住自己的心。他翻牌子,他也杀伐,他也饮宴,他也逾制,但他没有背叛,他只想能够站立着与雍正对视,双方平等地对话和交流。而不是一枚永远任人摆布的棋子,一个永远匍伏在地的奴才。所有的那些都不重要,重要是自己的心――永远不会背叛的那份执念。但是,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还有皇权,还有江山啊。
雍正下旨,赐年羹尧自尽,李卫监刑。终于到了该放下的时候了。年羹尧没有看那份圣旨,他不需要,只是解下那串念珠。替我把这个还给“他。”是“他”,而不是“圣上”。年羹尧在生命结束前的这一刻,与雍正真正平等了。原来,自己苦苦追求的那个“平等”的执念这么简单,唾手可得:放下佛珠就可以了。只不过,代价是生命。 。
文章TAG:梦到 蓝宝石 佛珠 梦见 宝石 梦见蓝宝石佛珠什么意 昨天梦到宝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