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玺上面写的是什么字我列出两汉魏晋时期的记载:《吴书》、《玉玺谱》、李贤注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一点,可以从东晋之后的记载看出端倪来,因为八个字已经发生改变。道理很简单,应劭和皇甫谧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传国玺啊!他们记载很可能是听来的。

传国玉玺上写的是什么?

传国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这个“传说”不是说传国玺在历史上不存在,而是在历史上出现过,但是到现在已经没有了,见不到了,成了传说。据说传国玺是秦始皇时所造,传承至两汉、魏晋、隋唐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皇帝李从珂时,这个传国玺就再也没有了记载,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在这段时间里,但凡朝代更替,传国玺的继承就成了开国皇帝们渴望得到的“神器”,因此也赋予了“君权神授”的政治意义。

传国玺上面写的是什么字我列出两汉魏晋时期的记载:《吴书》、《玉玺谱》、李贤注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应劭,皇甫谧:受命于天,既寿且康。《晋阳秋》载冉魏大将军蒋幹送给东晋的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徐广、《宋书·志第八》: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综上,传国玺上的文字一共有4个版本,文字均有出入。【此印是用鱼鸟篆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下面我来回顾一下传国玺的传承细节《玉玺谱》: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婴献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不与,以威逼之,乃出玺投地。玺上螭一角缺。及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更始败,玺入赤眉;刘盆子既败,以奉光武。这段文字是出自《后汉书》李贤注文,李贤是唐朝人,史称章怀太子,这本《玉玺谱》的作者按照《旧唐书·经籍志》的记载来推测,应该是僧约贞。

因此,可以这么说,这段记载是唐朝人总结的“秦至东汉时期传国玺传承情况”。如今影视作品中对传国玺的解读,也大都依据这段记载。【电视剧《新三国》中关于传国玺的剧情】《玉玺谱》对传国玺文字的描述应该是继承于《吴书》的。《吴书》:(孙)坚入雒,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

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裴松之对这段记载有过自己的见解。应氏《汉官》、皇甫《世纪》,其论六玺,文义皆符。汉宫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且康”“永昌”,二字为错,未知两家何者为得。

应氏就是东汉末年人应劭,皇甫则是西晋名士皇甫谧,裴松之说,这两位记载的文字和《吴书》的内容不同,不知道“且康”和“永昌”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其实,仔细想想,应该就是《吴书》的记载为正。道理很简单,应劭和皇甫谧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传国玺啊!他们记载很可能是听来的。特别是皇甫谧,他一辈子都没做过官,就坐在家里写书做学问,在这一点上,他还不如应劭,应劭多少还是在朝廷中呆过一段时间的。

应劭和孙坚都是汉末人物,孙坚是有明确记载,亲手拿过传国玺的人,随后他把玉玺交给了妻子吴夫人,其儿子孙策、孙权也应该是见过的。再者,《吴书》是孙吴帝国的官修史书,记载自己家皇帝家里的这段经历,自然是有准数的,不会胡编乱造。应劭是在东汉帝国朝廷中做过官的,他在乱世中担任泰山郡太守,因为没有帮曹操接到父亲曹嵩,导致曹嵩被陶谦的士兵谋害,他害怕曹操报复,于是投奔了袁绍,然后他在冀州安心写书,做学问。

在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县后,他把写成的书先给汉献帝,用来恢复汉朝威仪。很可惜,不久后他就逝世了,汉献帝拿到传国玺大概是在建安四年(199年),应劭如果写错了的话,死人也是不会修改的。至于东晋人徐广和《晋阳秋》的记载,文字发生了更多的偏差,“既寿”变成了“皇帝”,这一点,笔者以为,汉末时的那枚传国玺已经遗失,东晋之后的传国玺已经发生了转换、改写,所以才造成记载不同。

说到底,传国玺的真正秘密,到现在永远成了一个谜了。说点其他事元后摔坏的是传国玺上一条龙的龙角,并非是传国玺的一角。《玉玺谱》原文是:至汉平帝,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乃出玺,投之於地,玺上螭一角缺。《吴书》说孙坚从雒阳井中捞得的传国玺也是如此: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这里的“螭”就是龙之九子之一。现在很多人道听途说,没看过史书原文,误以为是传国玺缺了一角。

例如在电视剧《新三国》里,小孙权就是这么说的。曹丕加字。据说,魏文帝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之后,得到传国玺,还在传国玺背面肩上刻七个小字:大魏受汉传国玺。秦汉时的传国玺很可能在西晋灭亡时遗失了。这一点,可以从东晋之后的记载看出端倪来,因为八个字已经发生改变。可见,当年刘聪攻入洛阳,灭亡西晋时,传国玺已经遗失,之后由“后赵→冉魏→东晋”传承的传国玺,文字已经变成“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可见这个传国玺已经不是秦汉时的那枚了。


文章TAG:玉上  印章  玉石  玉石印章的好处  一般玉上都刻什么字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