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也没问这顿饭花了多少钱就走了。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就走了,酒保从来不拦他们。第二,明朝以后,自从隆庆开关以后,明朝的海禁政策略有松动,所以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真金白银从海外流入明朝。而且在明代,一石米有轻重之分,米有好坏之分。所以,要计算一两银子在明朝相当于多少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么说吧,按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研究中的数字,一石重约153.5斤。明代一斤582克,一石89.3公斤,相当于178.6公斤。按照一斤大米3块钱算,差不多了。

我来回答一下,和田玉的价格一直处于冰与火的走势。高端和田玉价格一枝独秀,低端和田玉价格不断攀升,但并不尽如人意。最便宜的也就100元左右。和田玉是老玉种,价格自然高。和田玉,尤其是低端的和田玉,根本不是奢侈品珠宝。影响和田玉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基本价格一般由产地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众所周知,从广义上讲,和田玉有很多产地,俄罗斯料青海料和韩国料都可以算是和田玉和田玉。其实产地决定基价并不是很严格。

现在一个银元宝值多少钱?

一个元宝的价格是多少?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从文物价值的角度来讨论。需要考虑的就是这个元宝它的存世量是多少?它的品相如何?它的年代是否久远?传承是否有序?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专家也会相差百倍!要是碰到拍卖会的托儿啊,给你价格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了!如果是现代的,就要从工艺品的角度来考虑。图案是否精美?发行量多少?是不是经过炒作?差距也是比较大的。

明朝银子的购买力有多大?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钱?

这个不大好比较,因为白银的购买力在不同时期购买力是有很大区别的,特别是古代抗灾能力较差,在灾荒年份和正常年份粮价波动很大。随便举几个例子,明英宗正统年间,收田赋时米麦每石折合白银0.25两,而到万历年间,正常年景白米每石需要白银0.7-1两。灾荒时候价格就上去了,嘉靖二年,因为南京一带旱灾,米价大涨,连库存的仓米都要1.4两一石,差不多是正常年份的两倍。

而同样是南京,崇祯十四年大灾时一石白米更是涨到了3.6两,而上海等地价格更高,需要5两白银一石。而且明朝时一石米的重量还有区别,米还有好坏,所以要折算明朝时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钱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姑且以正常年份1两银子一石米来算的话,一石以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的数字约重153.5斤算,明朝一斤是582克,一石就是89.3千克,折合178.6斤,按照一斤米3元算,就是差不多一两银子536元。

另外我们可以参考下古代人的生活来看一下。很多明清小说描述了当时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儒林外史里牛玉圃在燕子矶吃午饭,点了一碟腊猪头肉一分银子一碟子芦蒿炒豆腐干五厘一碗汤一大碗饭二厘,一个人一顿饭就花了一分七厘。现在南京的一份一荤一素的快餐大约也需要10元吧,按照这个购买力算,一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现在588元。

所以综合看起来,一两银子在536-588元之间。一两银子在古代也是挺经用的,还是按照牛玉圃的午饭算,一个人一天在外面吃,一天四分银子也够了,一两银子够吃25天。当然一个人不能只吃饭,二刻拍案惊奇里郭信落魄,给别人家孩子教书识字,每个月千钱,也就是一两银子,自己也说不勾充身,面有饥寒之色,衣衫褴褛,走路都已经颤颤巍巍,可见过的也是清苦无比,不像平时吃的有荤有素子,所以一两银子一个月过日子,那还是很清苦。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这一幕只能在电视上能见到,古人总会在客栈吃完是,尤其是大侠,进去之后屁股一坐,巴掌一拍,小二,来二斤牛肉,一壶酒,然后吃的时候还可以从旁边的人那里听到点消息,接着不管吃没吃饱就说小二,结账!之后丢下银子就走了,也不问这顿饭要多少钱?让人吃惊的是,就连小二还屁颠屁颠的跑过来,拿起银子也不数,随口说一句客官慢走!根据我对古装电视剧的了解去推测,古人之所以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也不问多少钱主要有两个原因。

实际上是根据和田玉的产地、产地、颜色等三个角度进行分类命名的,其中不乏交叉混合的情况。认为奉化和田玉的产地和产量已经随着和田玉的发现而被锁定。比如你拿到一块和田玉,是和田玉料还是青海料?这是无法改变的。而且和田玉的制作是籽料还是山料?这个也改不了。

他们一视钱如粪土,知道一顿饭不会花那么多钱,但还是要给。英雄走江湖,仗义执言,劫富济贫是常事。自己的钱是偷来的,或者说很多行走江湖的人不缺钱,所以不讲究钱,更热衷于交朋友,四处旅游。所以,他们不在乎这个钱。二是有急事,或者剧情需要。问你有多少钱也没用,只能放在桌子上。因为古代一两银子可以换1000个铜子,据说清朝老百姓的工资只有两两,也就是说店里不可能有那么多铜子给你。而且,一般来说,古人这样做的时候,可能会紧急离开。反正这顿饭够了,不求回报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TAG:小碗值  银器  店小二  明朝  银子  明朝银器小碗值多少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