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这个典故的出处,说的是大梵天王带着家属来参加佛陀的讲经说法大会,并奉献了金婆罗花给佛祖。那么为什么有善恶只在一念之间的说法呢?因为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首先源于一直欲望,只要到达一定的程度,这种欲望会瞬间呈爆炸式的在人的心中形成幻想并显示于大脑短暂的画面。

人性的善恶为何说是在一念之间?

善恶本是对立统一的,有善才有恶,恶中有善,善中也有恶;其次就是善与善不同,恶与恶也是有别的。善恶只是一个评论,一个直观上或瞬间直接性的评论……无善恶不生,无恶善不存。那么为什么有善恶只在一念之间的说法呢?因为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首先源于一直欲望,只要到达一定的程度,这种欲望会瞬间呈爆炸式的在人的心中形成幻想并显示于大脑短暂的画面。

根据每个人的需求程度不同、事物的缓重轻急以及性格紧密程度的不同而迫使欲望变现成形产生加速度,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谋利,获取所需之物或事。不同的人,为做同一件事肯定有着不同的做法,并且在行事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所见所闻不同,自身条件或外界因素也会有不同,导致了情绪会有所不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万物源于心;心如一个地球,心情就是地球上的气候,气候的综合变化趋势的好坏注定了人烟的多少。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佛陀拈花,迦叶一笑。这是佛经上的典故。《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这就是这个典故的出处,说的是大梵天王带着家属来参加佛陀的讲经说法大会,并奉献了金婆罗花给佛祖。

佛陀就停止宣讲佛法,顺手拿起一枝金婆罗花,目光顺扫众人,似乎要给大家看。花是金婆罗花,手是佛手,兰花手,也是金刚结指。当时在座众徒都不知何意,一个个默不作声,大弟子摩诃迦叶,脸上忽然露出会心的微笑。佛陀于是说道:“我有清净法眼,涅盘妙心,能够明见实相无相,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首先传给摩诃迦叶。

“这个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宗派也就是禅宗了,摩诃迦叶就是禅宗初祖,但是如果要仔细论,佛陀才是初祖。如果论中土的禅宗祖师,那么就是摩诃达摩大师。我们就不去细作讨论了。这里就按问题内容来回答,到底摩诃迦叶在笑什么?一、会心之笑:人们总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拈花微笑就属于这种情况:此时无声胜有声。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一念之间  善恶  佛祖  一念之间的佛祖怎么说  善恶皆在一念之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