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宫嫔妃的“一耳三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满清入关以后,为了突出满族女性与汉人女性,所以就规定,在满人女子每个耳朵上要打三个耳眼,戴三个耳钉。耳钉又叫耳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耳三钳”。当时,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女子生下来就要由萨满在她们的每只耳朵上打三个耳洞。为了区分身份地位,不同地位的女子要戴不同的耳钳。富贵人家的耳环,往往十分奢华,用珍珠或者玉器进行装饰,做工十分精美。
而家境一般的女子,就算是戴个铜的也行,戴上就显示出其满人血统的特殊地位。其实当时满族的男人,也有戴耳钉的习惯,但是他们通常只戴一个,而且不是强制性的。在皇宫中,皇帝的后妃们常常佩戴珍珠耳钳,因为珍珠十分珍贵,所以深受欢迎。光绪年间,《大婚典礼红档》中曾记载皇后的妆容:“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东珠各二”。
这里所说的“东珠”就是珍珠。一些富足人家的女子,往往会有各种材质和样式的耳钳。耳钳是突出女性地位的重要配饰,因此十分受重视。乾隆年间,对于这种习俗更加看重。旗人女子一耳三钳,汉人女子一耳一钳,在当时需要严格遵守。乾隆曾在选秀女的时候强调:“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已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即禁止”。
明清时期有30位著名的医学家,你们知道都有哪些吗?
明朝: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县)人,汉族,我国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著有《濒湖脉学》,《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李时珍出身于医学世家,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在父亲的教导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跋山涉水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解析药物特性,分门别类、性味归经、选方应用,剪繁去复,绳谬补遗,析族区类,振纲分目,完成了我国药物学空前巨著《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阐述,鉴定、药性、方剂、炮制等均有很大贡献。
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的百科全书,李约瑟评价为明代伟大的成就。戴思恭,字原礼,号肃斋,浙江诸暨市马剑村人,医学世家传人,幼承父业,继向朱丹溪学习医术,潜心医学理论,洞悉诸家奥旨,凭医术征为御医,深得朱元璋器重,著作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推求师意》等书。对后代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提出了自己独创见解,明朝御医。
万密斋,原名万全,号密斋,是我国明代与李时珍齐名的著名医学家,他治学严谨,医德高尚,以儿科、妇科、痘诊享有盛誉,在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方面独树一帜,著作有《万密斋医学全书》《育婴秘诀》《痘诊世医心法》《养生四要》,提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的养生理论,后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陈嘉谟,字廷采,号月朋,安徽祁门人,精研医学,精通医药,著作有《医学指南》《本草蒙筌》等书。
张景岳,字会卿,号景岳,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创始者、代表人,致力医学,旁通象数,星纬,堪舆等学。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等经典著作,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强调以阴阳为总纲,以表里、虚实、寒热为六变,他使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了理、法、方、药的完整理论体系。
清朝:叶天士,名叶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苏州)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出生于医学世家的叶天士自幼熟读巜黄帝内经》《难经》等古籍,博览群书,广采众长,融会贯通,除精于家传儿科外,在温病一门独具匠心,富于创造,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方法,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我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著作有《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辨证施治的纲领。另外和门人著作《临证指南医案》《叶案存真》《叶天士医案》《医效秘传》等。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幼因目疾左眼失明,于是发愤习医,穷究理奥,医名大振,医术精湛,成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誉为一代宗师,乾隆御医。
他医术精湛,声望素著,毕其一生,除了行医治病,便 是从事医学理论著述。著有《素灵微蕴》《四圣心源》《长 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楸药解》《伤寒悬解》《金匮悬 解》《四圣悬解》,习称“黄氏医书八种”。此外,江南等 地还流传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及《瘟 疫痘疹》等医著。这些医著,解说前人之莫解,立其独见之 明,名冠医林,影响深远。
文章TAG:耳饰 随葬品 明清 时期 随葬品的种类又有哪些呢 明清时期耳饰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