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义,在《中庸》第二十章。5.按照孔的说法,义的内涵是明确而简单的,就是一切做得妥当,尊贤就是最大的义。义就是做好每一件事,尊贤就是最大的义。这是因为义的本义是礼仪之仪,是说书人用来解释义的,其依据是李周。徐铉说,从这个意义上说,义和善是一样的。
仁和义的区别是什么?
有一个成语叫仁至义尽,指的是为了帮助别人,已经尽了最大的仁义,也就是努力。这个成语出礼记郊特性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孔颖达疏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古代著名学者孔颖达把仁义这两个字做了清晰的定义。孔颖达有权利注解仁义,因为他是孔子的嫡系子孙。那么孔颖达是怎么定义仁义的呢?不忘恩负义,懂得感恩就是仁。
有了功绩就一定会报答就是义。一个是内心所想,一个是外在所为,我们来举个例子。有一天你被人欺负了,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你感谢我的救命之恩,希望报答,这就是仁。当你有一天买了彩票中了500万,你第一时间拿出10万作为报答,这就是义。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这还是要从儒家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说起。孔子曰仁,孟子取义。
通俗的理解就好孔子提倡仁,孟子号召义。正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孔子说仁爱就是人,将爱父母亲放在第一位。孟子是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和延伸,提出了义。 宜宜人,使人各适其位。仁的意思就是人与人互相亲爱,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的亲人。
作为传统的价值规范,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感谢邀请。 义,是一个传统道德规范,这个说法,应该比说成是价值规范更贴切。 一,最早提出义这个道德规范的是孔子出自中庸。中庸,原为小戴礼记的第三十一篇,据说编撰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也就是子思亦有说中庸是秦汉儒学之士整理的。到了宋代,礼记中的这一篇受到当时儒学的特别推崇。
于是,朱熹将其单独抽了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孔子讲述关于义的观点,在中庸的第二十章。 二,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重点,主要讲个人道德修养——首先,以孔子之口,提出了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容仁义礼智信推导出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道,就是五种关系认为达道,即道德实践,需坚持智仁勇这三达德。
其次,归纳了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解释了这九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实现九条原则,认为关键在于一个诚字。再次,由诚引出天道和人道,圣人和凡人的问题。认为天道就是诚,即诚实无妄。具体来说,要做到学问思辨行,进而培养坚定的毅力。做人要时刻保持真诚,为政也是做人, 同时对凡事都要有预见和准备,这样才能成功。
有人说,中庸里,孔子只讲了仁义礼智是孟子在告子中提出的信是董仲舒提出的。这个说法大概不对。中庸里其实把仁义礼智信都讲了孟子又强调了智董仲舒只是进一步概括为三纲五常而已,他只是注经,不是原创——春秋繁露里,是把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上升到了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高度。
三,中庸第二十章里,孔子是在回答鲁哀公询问如何为政时大发感慨的。他说夫政者也,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知人,不可不知天。天下有五道,故有三道,即君、臣、父、子、夫妇、坤弟亦友。五、天下之道也。知恩图报,勇往直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所以实干家也是一个。或生或学或困或知,一也。或者安全的做,或者盈利的做,或者勉强的做,都是成功的。孔子好学,几乎知道。实践仁爱。
文章TAG:象征 规范 古代 传统 价值 古代的义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