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黄金宝藏,主要以岩金和沙金两种形态蕴藏于地下,此外还有伴生金。天体运行、地球形成、火山爆发、古造山运动、岩浆喷涌、金元素从地核中被夹带喷薄而出等形成岩金;富含金元素的崇山峻岭,在日照风化、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山体滑坡、泥石俱下、洪水泛滥、河流稳水地段沉淀等形成沙金。也就是原生金矿经过风化地质作用,遭受破碎并由流水搬运到适当地点沉积下来,形成了砂矿(砂金)。

我国金沙江,黑龙江和湖南资江一带,砂金矿分布非常广泛。据科学的测定与推断,大约在二十六亿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喷发把大量的金元素,从地核中沿着裂隙,带到地幔和地壳中来,后经海洋沉积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矿源。大约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强大力的作用,地壳变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质活化迁移富有集,形成金矿田,即我们所说的岩金。

自然金是在热液地质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矿物。自然金的原生金矿,统称为山金或脉金。原生金矿都一不规则粒状赋存于由热液地质作用形成的含金石英脉中。在这含金石英脉内,可与黄铁矿,毒砂,方铅矿和闪锌矿等矿物共生。我国山东省盛产黄金。在岩金富集地带,岩石氧化后往往留下许多自然金。地表浅层的岩金,经过数千万年的风化与剥蚀,岩石变为沙土。

因金的性质稳定,因而被解离为单体,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稳水处沉积下来,于是形成沙金矿。同时由于沙金具有亲和力,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由小滚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颗粒金。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的金块重达280公斤,它产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大自然变迁中形成的黄金矿床,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岩金矿床、沙金矿床和伴生矿床。

在世界上,岩金、伴生金和沙金的储量比例,大约为:70:15:15。其中,岩金矿床,又可划分为若干成因类:岩浆热液型、变质热液型、火山热液型、沉积变质型、热水溶滤型和变质砾岩型等。各种类型的金矿床,在世界总储量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变质砾岩型56.2%,变质热液型12.4%,伴生金9.5%,沙金8.9%,岩浆热液型及火山热液型7.0%,热水溶滤型0.9%。

全球范围来看,按金矿产出的大地构造单元来分,又可分为四类:地盾成矿区、地台及边缘成矿区、地槽褶皱带成矿区和环太平洋成矿带。其中,产于地盾的金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6--27.8%;古地台盖层局部中生代活化区,占1.1--1.3%,优地槽区,占12.9--15.6%;冒地槽区,占1.1--1.2%;而古地台盖构造区,则占47.1--47.7%。

中国古代很多器物上运用了华丽的错金装饰。这种装饰是怎么做出来的?

在《说文解字》中,错的意思是:金涂也。从金昔聲。倉各切〖注〗䥘,古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金粉涂沫。字形采用“金”作边旁,“昔”作声旁。从说文解字中便可了解在古代“错”是一种工艺,错金银也就是在凹陷处填金银。错金银这种装饰方法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脱离了商代青铜器诡谲的风格,更趋向于现实化。

金属器表面嵌入金属丝片状物以作装饰的工艺始见于商,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美国旧金山金门桥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商代的错红铜戈和错红铜钺是最早的错红铜器物。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藏的商代车軎是错金银的最早器物。错金银与错红铜同时出现,到了战国中晚期错红铜逐渐衰落,错金银蓬勃发展,逐渐成为错金属工艺的主流。汉代继承了战国时代错金银工艺的繁荣,应属于错金银工艺同一发展期。

两汉时期关于错金银工艺的记载亦不乏见。《汉书·食货志》中有:“错金,以黄金错其纹”。《新论》里有:“王莽起九庙,以铜为柱,甍带金银,错镂其上也”。张衡《四愁诗》:“美人送我金错刀,何以报之以琼瑶”。满城西汉墓的一件鸟篆文壶上有:“有言三,甫金鱼来,为荃盖,错书之。”错金银工艺大体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准备嵌槽,二是往嵌槽里镶嵌金银,三是打磨抛光。

在山西侯马东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带有预制凹槽的陶范。除了事先将陶范刻出凹槽外,还有的是直接在浇铸好的青铜器上刻出凹槽。镶嵌的一般是金属丝片状物或者是利用鎏金银的工艺将金银浇灌在槽内。国家博物馆现藏的一件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犀身主要部分遍饰精细的嵌金流云纹.华美的纹饰既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有助于表现犀皮粗糙厚重的质感,使纹饰与造型得到完美的结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3D  硬金  黄金  3D硬金是怎么做出来的  黄金怎么做出来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