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是指为诗歌中使用的押韵而写的韵书。古为平水韵。需要注意的是,平水韵是在唐代诗人使用的切韵广韵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还是体现了唐代诗人使用的韵部。最早的平仄入四声是南北朝时周青提出的。后来,齐梁时期的沈约在《四声谱》中提出了四声理论。唐史在《元和韵谱》中说,平仄悲和,上声常引,去声清远。上声是直的,上声是升的,降调是降的,降调是短的。

诗词新韵是什么意思?

如果我们读到一首格律诗词,其标明是新韵,则表明,此诗词参照的用韵标准是中华新韵。中华新韵是中国诗词学会于2010年发布的韵书,相对于平水韵的106韵部,其将韵部大幅缩减至14部,并根据普通话读音,只分平仄,不辨入声。故也取消了入声韵部。针对众人质疑,中华诗词学会提出了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的口号。即在诗词创作中,既可以采用平水韵,也可以采用中华新韵。但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中华新韵,要在作品中标注是用新韵。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平仄格律上,两者也不能混用。意思是,如果你依的是平水韵,那么在平仄区分上,你就要依中古音,例如要保留入声字。如是依中华新韵,则要依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音。

奇石的韵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对韵这字,个人认为是概念的东西,它含括了在直观美的基础上,沉淀着印象空间美。给人以无限想像力。如画龙点睛。往往某种线条与色彩的交融创造了奇迹般的惊人画点,而更好的衬托了画面,达到意韵升华。但韵味的认识,十个人有6个看法不同,这给个人方方面面的不同,而承载差距。所以意韵只是捡石的一个标,个个都说好才是准。

唐诗用韵的标准是什么?它的发音与今天的哪种方言最接近?

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义的,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用韵非常严谨和完整,而我们吟诗是再次体验诗人当时的情感,感受诗歌本身蕴含的韵律之美。但比较尴尬的是,我们从小读唐诗都是用普通话,而唐朝与我们相距一千多年,无论是发音还是韵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在读唐诗的时候,常常发现有些诗歌用普通话去读,非常不押韵。

而方言作为区域内的通用语,很多方言都保留了大量古音,其音调行腔在某一程度上锲合了古音调,读起一些唐诗来,反而韵味十足。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斜和家普通话就不在同一韵,而在川方言中,斜就不读xie而读xia,和家押同一韵。这就有意思了,普通话读不出唐诗的韵律,想要还原唐诗,方言成为最佳选择。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专家大力提倡保护方言,就连汪涵都出资500万建立方言研究基金。那么,到底哪种方言与唐诗韵律最接近呢。其实,想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了解唐朝人对唐诗韵律是如何发音的,其次是当今的方言对唐诗韵律又是如何发音的,最后通过两者比较,基本上才能得出一个比较中肯的结论。一先来看唐诗的用韵标准根据唐人作诗用韵的习惯,韵脚出现的字必须出现同一韵部,不能错乱使用,否则就不符合作诗的标准。

这个标准最早源于中古音代表切韵,切韵是隋朝陆法言在历代用韵的基础上编写成的,它将韵分为193韵部,每部同韵不同字,为唐人作诗提供了用韵的标准。不过,切韵原书已佚,我们所能了解的只是北宋陈彭年继承切韵编撰的广韵。广韵将韵分为206部,后人觉得过于繁琐,再加上唐时有同用的规定,即是允许诗人临近的韵合并起来使用,于是南宋山西籍平水人刘渊编撰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韵分为107部,即是大名鼎鼎平水韵的雏形,直到清康熙年间编撰的佩文韵府将韵合并为106部,后世流传的平水韵最终形成。

平水韵虽然出现于宋代,定型于清代,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唐代诗人诗歌的节奏。也就是说,平水韵是唐诗创作的用韵标准。我们今天创作古诗词,就要符合平水韵律。平水韵共分106部。上声15个,包括东三河四支二冬15个上声,小三四大名菜29个上声,三讲四篇30个下声,一得二免17个下声,宋三落入四昧等等,就是一室二寝三感四性。


文章TAG:韵玉的意思是什么  新韵  韵玉  诗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