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必有老气,与此相对应的是新玉必有什么呢?
如果要用“老气”来形容古玉的话,那么新玉只能用一个词:“火气”。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知道玉石都是天然的矿物质,实际上的成分就是氧化硅,那么所谓的老玉,一个是开采的时间比较久,另外一个可能经过人为的琢磨佩戴和打磨,经过人体汗液的浸泡,或者经过墓葬各种物质的浸染,它本身从山中开采出来的矿物质的那种原始的矿物性质已经被磨的柔和,光线更加柔美,显得更加温润,我们行里人经常用煮熟的萝卜来形容老玉的质地,这种温润和熟透感是很难模仿的。
而新玉实际上是从明清以后的玉器就能看得出来,因为开采的时间不长,甚至即使是籽料,打磨琢磨的痕迹也是很明显,给人看起来还有很浓重的矿石的原始锐气,在行里人说就像瓷器中的,刚出窑的瓷器一样,火气十足。所以我们说老玉,如果是煮熟的萝卜,那么新玉,就像刚刚开采出来的石头,火气十足,。懂得区分老玉的润泽和新玉的火气,也是鉴定玉器真假的一个重要指标系数。
何为古玉中的五色沁?为何古人说“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能否举例说明?
古玉的五色沁,也被称为古玉的彩色沁,是指出土古玉在长时间埋藏在土里的过程中由于受土里本身含有的不同的化学元素及随葬、陪葬的水银、朱砂、金属器的锈、漆器、绢纱等含有的不同化学元素长期侵蚀,沁入古玉与古玉本身的化学元素反应,而使古玉的局部形成不同的颜色的沁的现象。由于古玉带有的不同颜色的沁,即是辨别古玉真伪的重要依据,同时,丰富多彩的沁色也会增加古玉的审美价值。
古玉的沁色与材质有很大关系,有人说好的沁色一般会伴随着差的材质,您赞同吗?
谢谢邀请。古玉的沁色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玉质的密度、土壤环境、酸硷度、化学构成、埋藏时间等,均影响古玉的沁色。我们时常见到一件古玉,看似质地均一,但在不同部位呈现不同的沁色。由于排除了土壤环境及埋藏时间等变异因素,这种情况的出现,可有两种解释:一是同一块玉材在微观结构上有疏密不同,疏松部分由沁门入沁;二是有沁部分直接接触到较强的化学成分或有机物质。
部分人靠沁色来鉴定古玉的标准,孰不知泌色做旧最易,已不能作为鉴玉标准,您认为呢?
沁色作为鉴定的依据过于片面。要知道沁色的形成是跟古玉在入土的环境,附着物,以及特定的时间年限以及土壤中所含的特种物质相关。不是所有的古玉都会有沁色,也不是所有带沁色的都是古玉,古玉的鉴定一般是根据它的材料,纹饰,工艺,形制,沁色几个综合的方面,特定的表象来综合做判断的。沁色只是中间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但是不能作为决定因素,在这一方面请大家不要过于教条,避免形而上学,看到很多朋友发的一些资料和收藏图片。
文章TAG:沁色 玉有 古玉沁色 要点 鉴定 古代沁色玉有哪些特征 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