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中有好玉,但老玉不是好玉,这话说得很对。让翡翠变老无非是为了多赚点利润。好玉自古贵,谁能拿它来让它再老?又不像做老玉器,不直不浮油腻。明末剧作家兼收藏家郜琏写了八本笔记。燕文给予了明确的奖励。论古玉对古玉的详评。
古玉鉴定有好玉不做旧,做旧非好玉的说法,这个您是怎么理解?
古玉鉴定有好玉不做旧,做旧非好玉的说法,相当正确。去看一些馆藏还有一些出土的玉器,玉器自身去除一些附着物后都是干干净净,玉质好的呈现出温润的宝光。古玉或多或少都带有沁色,玉质好且出土地为干坑,有的几乎就没有沁色。就算沁色较重的玉器,也是色由浓到淡,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也不是像做旧的玉器,色不正而浮,油腻腻的。
玉器做旧无非就是为了获更多的利,好的玉器自古至今,价格也不菲,谁还能拿去再做旧。玉器的做旧,还得从宋代说起。宋代由于经济繁荣,政治安定,贸易兴隆,金石学的兴起,带动了玉器文化的兴盛,宫廷和民间用玉都呈现出一个高峰,宫廷玉器在民间还设有玉院。文人雅士,赏玉,玩玉,藏玉风盛,因此带动民间作坊开始制作仿古玉器。
好的玉器自身就有好的皮色,被玉工设计成巧雕作品,有宋玉红的说法。明末戏曲家,收藏家高濂遵生八笺.燕闻清赏.论古玉器对古玉做旧议论的比较详细:吴中工巧,模拟汉宋螭玦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从这段话就能看出,明末做仿古玉用的玉料都很差。说到这,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乾隆帝御制文玉杯记记录了苏州名工姚宗仁祖父的染玉法及其感慨之言。原文的前段意思是这样的,宫廷旧藏有一只白玉双童耳杯,乾隆拿到手上抚摩,措手不滑,表面上浮着一层像干了的稠粥一样的东西,并不是从玉肌内生出的,不似汉代器物,便疑窦萌生,犹豫不定。便命内廷玉工姚宗仁来鉴定,他嘻地笑出声来说是他祖父制作的,因世世代代磨玉,所以它能识别出来。
民国以前,凡是人为烤煮染上去的颜色,我们都称为老提油。凡是老提油的玉器,现在见到的玉质都不好。70年代后期,港台经济繁荣,刮起古玉收藏之风,刺激大陆制玉业不失时机地参与制造伪古玉的行列。用一些带石皮,杂色,石质较软的低档玉料,还有一些石英类材质,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使用化学药剂,烧染玉器做仿古玉器而获利。
收藏玉石,如何规避风险?
聊下我个人对收藏的看法,首先需要自己做功课,把市场收藏级品质的宝贝都过眼一遍,提高对美感的审识和艺术品质的升华,包括历届拍卖会的重头戏等,现在互联网平台很容易收集这类信息,我们前期的节目里有几期收藏级的图册,可以在头条里去翻阅一下,市场的货千千万万,真正能构成收藏级的少之又少,基础的品味修炼是一门很重要的必修课其次避免一些收藏误区,比如名家落款获奖证书等当前的商业社会,这些都是噱头,含金量很低,所以收藏一定要就货论货,英雄不问出处。
另一个系列需要把握三个特点:独特的材质设计和独特的灵魂雕刻。应特别强调独特材料的观点。现在商业市场上很多题材都是互相抄袭模板的。如果没有独特的素材,再精美的作品也很容易被复制。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导致收藏价值大打折扣。独一无二的材料是无法复制的。比如三色材质,如果你一见钟情,有实力,就大胆拿下。时间一定会给你满意的结果。以上观点代表个人偏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章TAG:怎么给玉石做旧 玉石 理解 怎么给玉石做旧 这个您是怎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