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银子又没有标注几两,怎么知道是几两银子的?

其实古代银锭有些会标注重量,而不标注标注重量的,使用时都会进行称重和成色辨认,以确定其实际价值。在中国古代使用白银时,大部分时候是以重量计价,而不是铸币形式。而且除了官府铸造的官银之外,还允许银楼、钱庄甚至私人自行铸造银锭。这就造成了实际流通的银锭外形、重量、成色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样子各异的银锭比较常见的银锭有元宝形、条形等,一般官府、银楼钱庄铸造的银锭都是取两的整数,比如1两、5两、10两、50两等。

至于银锭的成色,按照《皇朝文献通考·钱币考》记载,在乾隆年间官府发行官银一般是按照规定含银93.5374%,以此作为十成,称为“十成足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纹银。而民间通用的从十成到七成不等,差别巨大,在使用是需要按照成色换算成纹银。银元宝在铸造银锭时,都需要标注铸造者的姓名、铸造日期、地点,银楼还会打上自己的标记。

有些银锭则会把重量和成色一并标注上,以方便流通。而到了清朝中叶,所有的大锭元宝更是必须经过公估局鉴定,标明重量和成色才能流通。南宋时的金锭,上面标注了重25两没有标注重量和成色银锭在使用的时候,则会在现场进行称重和评估成色。实际上由于白银是以重量计价,有时候还会把银锭切开来使用,比如要支付20两,那么可能是把一个50两的元宝切下20两支付给对方。

所以即使标注了重量和成色的银锭,也可能会需要现场称重。称银两使用的称重工具叫戥子,戥子也叫戥秤,其实就是小型精密的杆秤,专门用于称金、银、贵重药品等高价值的物品。古代很多商家都会备着戥子,在需要时使用。戥子不过总的来说,银锭使用是需要检验重量、成色,然后进行换算,使用不便,所以后来出现银元以后,迅速取代了银锭的地位,大量通行。

古代太监要银子有什么用,他们包吃包住出不了宫门还要银子做什么?

失去了命根宝贝的太监,银子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了!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性命、升迁、玩乐、养老和传宗接代。在中国古代,太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是指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专供皇室成员役使的宫廷要员。并不是所有的宦官都能成为太监,只有宦官中的高级官员才能被称为太监。既然是官员,就会有薪俸。那么古代太监的薪俸银两到底有多少呢?以明朝为例:四品太监:薪俸8两/月,米8斗/月, 公费制钱1300文/月;五品太监:薪俸7两/月,米7斗/月,公费制钱1100文/月;六品太监:薪俸6两/月,米6斗/月,公费制钱900文/月;七品太监:薪俸5两/月,米5斗/月,公费制钱700文/月;八品太监:薪俸4两/月,米4斗/月,公费制钱 500文/月;九品太监:薪俸3两/月,米3斗/月,公费制钱300文/月。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银子  古代  古代的银子怎么做的  看看古代真正的银子什么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