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马云、马化腾、许家印都是中国的超级富豪,具备相当的影响力,但与当时的乔致庸相比,可能差不多,甚至要弱一些。乔致庸几经磨难,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影响着朝政。因此,豹眼认为,乔致庸一千万两白银的身价,不至于说相当于今天上万亿的资产,但也绝不是按照大米的购买力平价做出的相当于15亿人民币的水平。
古代一两银子折合现在人民币多少?如何划定的?
银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货币,也相当值钱。由于每个朝代的生产力和购买力,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及白银的流通量不尽相同,所以,银子在每个朝代的实际价值也是不同的。在此,笔者逐步谈谈一两银子在几个主要朝代的实际价值,看看能折合人民币多少钱。在古代,大米是很重要的物资,通常以大米作为换算品。先说唐代。唐代经过“贞观之治”后,国力强盛,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物产也比较丰富,物价相对便宜。
当时一两银子面值等于1000个铜钱,也叫文钱。重量单位以斗和石作为标准,10斗为1石,一石约等于现在的59公斤。唐代花上5文钱就可以买到1斗大米,一两银子就可以买到200斗,200斗就是20石,合计为现在的1180公斤。现在一公斤普通大米为4元钱,也就是说,唐代一两银子折合现在的人民币为1180*4,等于4720元左右。
可见,在唐代一两银子相当值钱,主要原因是银两面值太大,还没有成为主要货币。到宋代时,随着白银开采量的增大,通货膨胀,以及战乱的影响,物价有所上升。尤其在“康靖之乱”后的数年内,一两银子仅仅才能买到80——100斗大米,整整比唐朝初期的价值缩水一半还多。宋代一石重量跟唐代相差不大,为66公斤。此时,一两银子至多折合人民币在1800元左右。
至明代时,各国之间的贸易变得频繁,白银作为结算货币大量涌入市场。尤其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国库非常充盈,有足足200万两白银。据《明史》记载,当时一个七品级别的县令,年薪能达到45两白银,养活一大家子数十口人绰绰有余。在明代万历年间,一两银子能买到20——30斗大米,为2——3石。不过,明代一石实际重量有所增多,约等于现在的95公斤。
若按现在的米价2元每斤来计,宋代一两银子折合人民币700元左右。到了清代,世界各地之间的交往和贸易比明代更加频繁。国内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特产大量出口到欧洲,欧洲的白银大量进入国内。在清初到清朝中期,有100余年时间,清政府GDP一直占据全球第一,占总量的35%左右。可以说,鼎盛时期的清朝很富有。生产力强大,物产丰富,百姓手中有钱,物价当然也要升高,而银子的实际价值却在不断降低。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一两金子等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在古代,黄金和白银是最贵重的两种“货币”。古人买卖东西用的最多的是“孔方兄”---铜钱。圆形方孔铜钱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人们购买商品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受各时代铜钱含铜量高低不同,银价波动等因素影响,铜钱的购买力浮动很大。铜钱兑换白银的比例,浮动也很大。例如,道光初年,一两白银可以换一千铜钱;而等到咸丰时,一两白银已经可以换2200铜钱。
也是因此,为了朝廷收入稳定,白银成为朝廷收税的依据。而百姓交税,就要先把铜钱兑换成白银才行。商贾之间,政权之间,也是用白银作为流通手段。(说个题外话,建国后,在南方发现一些“古金币”,手指大小。当时,有相关人员以百八十元一枚价格回收的。九几年的时候,香港拍卖了一枚,成交价上十万元了)比白银更贵重的,就是黄金了。
但是,黄金量太少,一般不作为“流通手段”。和珅被抄家的时候,也就发现32000余两黄金。没有人说,我只认黄金,不要白银的。黄金仅是积累财富的方式之一,更多的是用于铸造器物,供富人使用。黄金在古代的价格并不是很夸张。在古代,黄金和白银兑换比例维持在1比5,到1比10之间。清朝时期,基本上是一两黄金,兑换10两白银。
清末时,兑换比例也就是达到1比20。
文章TAG:人民币 一两 等于 相当于 银子 古代1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一两等于多少人民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