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中血沁玉的稀少与珍贵,似乎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这个流传千年的传说,然而,这种说法在现代实验室环境下却无法得到科学的验证。解放后,随着我国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快速发展,血沁玉是否是尸体内血液沁入的课题,也同样进入到了考古学家的验证范畴。他们在将玉器浸泡在猪血甚至是人类的血浆中后,发现这些血液很快就会干涸,并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碳化。

在模拟实验室环境中,这些在干涸甚至碳化的血液中的玉器,根本就无法被血液沁入其细腻致密的肌理,只能沾染到玉器的表皮,即便达到埋藏数千年的实验室环境中,玉器表面的血沁稍加擦拭就可以去除,始终无法形成色彩艳丽的血沁古玉。所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来看,血沁玉是尸体中血液沁入后形成的这一论断缺乏事实依据。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既然你说尸体中的血液没有办法沁入到玉器中,那么被埋入到羊、狗、牛身体里的玉器,为什么会形成鲜艳的血丝呢?这难道不是血液沁入到了玉器里吗?否则这种血丝怎么可能盘玩不掉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考古学家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也给出了符合科学的答案。

这些被称为羊玉、狗玉、牛玉的所谓血玉,它们的红色呈现血丝状,而传统意义的血沁玉则呈现出大面积的片状或夹杂着黑色或褐色的其它沁色。这种仿血沁的羊玉、牛玉上的血丝状沁痕,不过是玉器在埋藏在动物的体内后,与体内的血肉长达数年的日夜摩擦形成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是在一种特殊环境中盘玩的结果,并不是血液沁入形成的。

既然血液没有办法沁入到玉器内,那么这种被称为血沁的古玉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人都说古玉通灵,佩戴这样的古玉会不会有阴邪的事情出现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我们上学时学到的化学反应了。古玉入土后,和墓葬中的其它物质相互融合在一起,通常包括棺内的尸骨、陪葬品腐化之后的色液、衣服上的颜料、防腐用的石灰,以及红漆、木料、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等等。

由于玉器长时间埋藏在底下,玉质在各种液体、元素和地火的作用下,玉质会变得疏松,容易被其他的物质沁入。这时玉器如果和青铜器接触较近,就会形成绿色沁痕;如果和水银等物质接触,就会形成黑色沁痕。如果和陪葬品中的铁器接触,就会形成红色或褐色的沁痕。此外,陪葬的铁器腐蚀后会进入到墓葬周边的土壤内,和土内原有的铁元素一起,对玉器造成侵蚀后,可将玉器沁成猩红色、枣皮红、酱紫斑等色。

不过,要形成枣皮红和酱紫斑得需要700年以上的时间,而通常情况下,大家认为要形成鲜艳的血沁痕,一般要经过一两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至于颜色的深浅浓淡,和土壤中铁离子存在的状态和含铁量的多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除了在铁离子作用下形成的红色铁沁、血沁外,还有一种同样鲜红的玉沁种类,叫朱砂沁。古人认为朱砂有防腐的作用,因此在高等级墓葬中会有大量的朱砂放置在尸体的周围,这些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粗糙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血沁  文玩  玉石  玉石什么叫血沁  真正的血沁文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