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简单的以银价衡量的方式无法体现古代白银的价值。我们要衡量的是当时古代白银作为货币的购买力,而不是纯银价格。在古代,女子的银项圈、手镯和耳环,男子的扳指带也是用银制成,儿童的脚镯、手镯等也是如此。,而且很多都是用银做的。在古代,银是重要的装饰材料。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碎银是指比较散碎大小重量形状没有规格,大小多少不一的银块,和铸造成固定形状重量的银锭相对应。和电视剧里不同,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以铜钱作为流通货币,白银和黄金之在小范围内流通,到了明代,白银才正式称为货币,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白银是采用重量来计量,而不是银币形式。以重量计量的后果就是一个银锭是可以任意大小,并且可以分割使用的,于是这就产生了碎银。

当时的银锭通常由银楼钱庄铸造而成,比较常见的是元宝型,偶尔也会有银条银块之类,大多在一两以上成整数。少数的锞子不足一两,但是一般也是按钱来取整,这也是一种碎银。红楼梦里第53回贾府过年时准备押岁锞子,220个押岁锞子共153.67两,平均下来每个只有7钱左右,成色不一,样子有梅花形海棠形等等,这就是一种碎银。

另一种碎银是使用中产生的。在明清,一两银子通常等于1000枚铜钱,这个其实是很大一笔钱了。像儒林外史里提到,万历中期,一户平民日常最低开销大约是50个铜钱,去餐馆吃饭大约只需要一钱五分银子。所以很多时候,一个银锭通常会超出想购买的东西价值很多,这个时候要么店家用碎银铜钱找零,要么就是从银锭上剪下所需的分量,这就产生了碎银。

古代有一种小型的杆秤叫戥子或戥秤,比较精密,专门用来称量金银等小型贵重物品。店家一般都会备有戥子,用来称量剪下来的碎银分量是否正确。当然,有的场合也不会这么严谨,比如红楼梦里有一回宝玉请大夫给晴雯看病,要一两银子车马费,麝月随手拿了一块碎银,一个婆子说这是5两的银锭剪的一半,起码有2两,现在没剪子,让换一个,麝月没在意,还是给了。

碎银的一个大麻烦是大小重量太随意,而且因为各家银楼银子的成色还有所不同,虽然有经验的商家大致能看出成色的好坏,但是碎银一多还是很麻烦。所以有些人碎银攒的多了,就会重新去银铺熔铸成银锭。银匠会在熔铸时打上银铺名称银锭成色等标记,方便使用查验。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一书了,秦重看上了王美娘,一夜花柳费需要10两银子,于是将自己攒的碎银到对面的银铺去称了一下,一共有16两,铸了一个10两的大银锭,又铸了一个1两8钱的小锭,其他的都重新收好。

古时候的银子又没有标注几两,怎么知道是几两银子的?

其实古代银锭有些会标注重量,而不标注标注重量的,使用时都会进行称重和成色辨认,以确定其实际价值。在中国古代使用白银时,大部分时候是以重量计价,而不是铸币形式。而且除了官府铸造的官银之外,还允许银楼钱庄甚至私人自行铸造银锭。这就造成了实际流通的银锭外形重量成色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样子各异的银锭比较常见的银锭有元宝形条形等,一般官府银楼钱庄铸造的银锭都是取两的整数,比如1两5两10两50两等。

至于银锭的成色,按照皇朝文献通考钱币考记载,在乾隆年间官府发行官银一般是按照规定含银93.5374%,以此作为十成,称为十成足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纹银。而民间通用的从十成到七成不等,差别巨大,在使用是需要按照成色换算成纹银。银元宝在铸造银锭时,都需要标注铸造者的姓名铸造日期地点,银楼还会打上自己的标记。

有些银锭会标上重量和颜色,方便流通。到了清朝中期,所有的大元宝都要经过公评局的鉴定,注明重量和颜色,才能流通。南宋的金元宝标有25两的重量,而没有重量和颜色的银元宝在使用时都要当场称重评估。事实上,因为白银是按重量计价的,所以有时会将银锭切割下来使用。比如你要出20两,你可能会切一锭50两,给对方20两。


文章TAG:银子  古代  古代的银子是什么样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