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下面第一图这件就是皇帝衮服(龙褂),一般是套在朝服外面的,清宫剧演的皇帝穿着黄色龙袍到处跑是错的,除非在家居于主位,否则龙袍外面一定要罩衮服才行。第二件是郡王补服,供郡王和爵位低于郡王的分封皇子穿用。郡王补服上也有五彩祥云为镶边,间有蝙蝠,可见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皇帝皇子龙褂五彩祥云镶边间有蝙蝠,亲王郡王补服仅金丝线镶边)是错误的。
大清朝有那么多官员,那么那些官员的朝珠最后跑哪去了?民间感觉很稀少?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有清一代虽然有朝珠制度,但是这绝不说朝珠就会很多。按清朝制度,文官五品以上,武将四品以上才有资格挂朝珠。按规矩,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清代官职按职能分为文官和武官。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而五品文职京官为: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以上皆为大夫。
四品武职京官为: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以上皆为都尉。看这些官名就可以知道,能够做到这一步的,绝不是芝麻官,而是官僚阶层中的成功者。但清代的官员数量在比例上,虽然有“五倍宋元十倍明”的说法,但是比之于现在仍旧是一个小政府。
也就是说,吃皇粮的人不多。而能够爬上大夫、都尉之尊的幸运儿,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即使是这些人,大部分也人也没有自己的朝服朝珠……自古以来的制度,朝服大都是由官员自己出钱准备。而在纺织品都是完全由纺织工人手工织成的时代,其价格高昂也就可想而知。至于朝珠也是同理,一串珠子,哪怕只是木头的,也有人工镟成,更何况是珍贵的珠玉牙角。
所以在当时一盘朝珠动辄数百两银子不足为奇。而奢侈的材质如和田玉、玛瑙、犀角、珊瑚等更是有万金之价,这种价格对大多数官员来说只能是望洋兴叹。所以从商家那里“租朝珠”就成了最实惠的选择。在当时,很多大的旧衣庄里都有“出租蟒袍补褂、顶戴朝珠”的业务,有的甚至还可以让店伙计临时充当一下那些短期客户的“常随”。
用完了之后直接由伙计带回店里。也就是说,在当时拥有朝珠最多的人,很可能是估衣铺子的东家,而不是朝廷命官。而对于那些有朝珠的官员,很多人也会在结束仕途之后把朝珠卖掉——这就和美国警察在退休后往往会卖了自己的枪是一个道理。再加上朝珠的佩戴制度中对文武百官的规定仅限于“不得僭越”的天花板,而没有规定“地板”,所以很多官员就纷纷采用便宜的材料——比如草木籽、硬木等等。
文章TAG:东珠 朝珠 黑色 东珠究竟是什么 朝珠 黑色 的 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