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饰成对,双面雕刻,纹饰相同。龙身蛇形,卷成弯钩状,首尾相望。口大张,吻部向上勾卷,下颌及舌向颈下勾曲成卷云状。饰件造型简约古拙,既保留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玉卷龙造型传统,又将当时的流行技术加以运用,从而创新出特殊的玉龙形象。图5 战国中期 谷纹玉环谷纹玉环(图5)战国中期,直径6.5 厘米,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玉环内外缘各有一周阴刻线,形成内外边廓。两线内雕琢谷纹,排列成行,错位相对。谷纹是谷物发芽的样子,也称蝌蚪纹、涡纹、卧蚕纹等,象征万物复苏和对丰收的盼望。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据《周礼》中记载:“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子”和“男”都是当时的爵位名称,表明贵族在一些重要礼仪场合要手持谷纹玉器。
图6 战国 双龙首玉珩双龙首玉珩(图6)战国,长9.4、宽2.5 厘米。玉珩双面透雕,两端为龙头,口镂空,上颌有獠牙,下颚露成排牙齿,唇上各有一孔。龙身满布乳丁纹,排列规整,每三个乳丁由一条阴刻线相连,象征成片的鳞甲。珩下部镂雕花蕾纹,枝蔓向两边伸展至龙头下。珩顶正中有一穿孔。珩为组佩上部横向的玉件,是组佩的骨架,珩底部的钻孔与镂空处应为悬挂功能而设。
拱式造型可承受较大的重力,二或三孔利于保持组佩的均衡与对称,各部件密切相联构成完整的佩饰组合。图7 战国中期 双龙形玉佩双龙形玉佩(图7)战国中期,长7.7、宽3.3 厘米,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玉佩双面透雕,由联体双龙和兽首组成。两端为龙首,回首相望,拱身联体。吻部与角分别向前后伸展,口部形成圆形镂空。
兽首位于龙身拱起的空裆处,仰置,兽口抵龙腰,双角和须与龙身相连。此器作用应相当于玉珩。图8 战国中期 龙形玉佩龙形玉佩(图8)战国中期,长10.4、宽5.5 厘米,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玉佩片状透雕,龙拱身,首尾相望向上勾卷。独角,扁圆眼,口微张,有足。尾分双叉,分别向背部和下腹弯卷。通体阴刻涡纹,中腰处钻一孔,可供系佩。
龙形佩在春秋晚期开始大量出现,至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图9 战国 夔龙形玉佩夔龙形玉佩(图9)战国,长7.4、宽3.8 厘米。玉佩双面透雕,龙身扭曲成“S”形,躯干阴刻花蕾纹,两侧有长短不等的云形勾卷,分别与角、足和尾等相连。张口露齿,长角上卷,龙身前部下方雕琢出一足,其余部位不见有足的痕迹。
战国时佩玉体系很发达,数量也极多,以龙形佩最具特色,为汉代同类佩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图10 战国 云纹兽首青玉璜云纹兽首青玉璜(图10)战国,长20.5、宽4.8 厘米,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墓地出土。玉璜由7块玉板和两个鎏金铜兽头衔接而成。中部5块玉板相套接组成双龙首共身形象,表面装饰云纹,最中间的玉板上还镂雕一只张口回首的卧兽。
璜两端为饰云纹的椭圆形玉板,通过铜兽头与中部5板相联接。玉璜造型奇特,结构精巧,应用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等工艺,将青铜与玉石两种不同材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难得的金玉佳作,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原文作者:王月前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9月刊《寓德于礼 以玉比德—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佩饰玉藏品巡鉴》(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
文章TAG:寓意 鱼与熊掌 玉上 玉石 玉上有鱼有什么寓意 玉石鱼与熊掌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