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锣属。相传古时候,彝家有草扎的土鼓和鼓槌。三编钟和编钟古代的编钟不仅仅是单个的相互撞击,所谓编钟或编钟,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生产劳动和军事活动中,鼓曾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钟卿当年的地位相比,却少了几分风骚。

磬这种乐器到底是什么,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一在商朝,磬是只有帝胄王族才配享用的高级乐器现在我们常用锣鼓喧天一词来描写热闹喜庆场面。鼓锣之属在我国出现得很早,传说远古时代伊耆氏就有土制的鼓,草扎的鼓槌。在生产劳动和军事活动中,鼓曾一度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比起钟磬在往日的地位来,又嫌稍逊风骚。钟磬这些古乐器,在现代的乐队里除了偶尔猎奇点缀,发思古之幽情以外,几乎已经绝迹。

但在古代却是主要的乐器。1973年9月下旬,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洹水南岸发现了一个殷代石磬。它用灰色岩石作原料,两面都饰有张口欲吞精致逼真的虎形花纹。仅就美工而论,它已不失为一件古色古香的珍品。其实它在商朝,是只有帝胄王族才配享用的高级乐器。其悬孔上方两侧被悬绳长年磨损的印记,磬面的累累敲痕,标志着它曾于石城金阙之中,饱览钟鸣鼎食的景象。

除了石磬以外,后来还出现了玉磬,制作工艺也愈加精巧。二古人如何对磬进行调音?在春秋时期就有专门造磬的工匠,叫做磬氏。他们有一套造磬的经验,譬如对于校音,就有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的方法。就是说当石磬的发音频率太高时,通过磨磬体的两面,使它变薄,以便降低振动频率。当磬体发声的频率太低时,就磨它的两端,使磬体相对变厚,从而可以提高振动频率,获得所需的磬声。

学过物理学的人,了解这点并不很难,但是在三千年前要总结出这套规律却非同小可。有了这种保证音准准确把握音调高度的经验,古代人才能欣赏到说耳的磐声。三编钟和编磬古时的钟磬,不但单独撞击,远在商周时代就出现了所谓编钟或编磬。就是说把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或磬)相次编排起来,悬挂在一个专门的架子(称为虚)上。

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打击起来,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这种组合乐器的演奏,显然是需要相当的技巧。据周礼上说,那时还专门设有乐师教授。1978年,湖北省随县一座战国时代的曾侯乙墓,出土几组编钟,大小64件,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六个青铜铸造的佩剑武士,双手支托着钟架横梁。整个遗物保存完好,造型奇特,蔚为奇观。

尤其奇妙的是,只要准确敲击钟上两个不同的标音位置(正面和一侧),每一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上中层编钟发音清脆嘹亮,给人以明快之感,下层编钟则深沉宽宏,浑厚朴实。此外,河南信阳出土的一套十三枚春秋末期的编钟,每口钟同样能发两个音。敲击钟体隧部,钟发一个音,敲击它的鼓部,又发另一个音两个音的频率之比大多是一比一点二左右。

科研人员发现,钟体上某些部位有磨锉的痕迹,调音方法符合声学规律。可见在钟的制造上,我国古代工匠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创造。周朝时把制钟的人叫凫氏,考工记把他们的经验体会记载下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四古乐钟为何要做成像片瓦合在一起那样形状那时候,钟用青铜铸造,为了求得好的发音效果,他们摸索出了铜锡的配方比例以六比一为佳的经验数据。

特别是他们知道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发现了钟体厚薄钟口大小与其振动发音的频率高低清浊抑扬急郁之间的关系。它还说钟已(太的意思)厚则石,已薄则播。就是说钟太厚则声音太闷,不明快,太薄则声音太散,不结实,均于音色不利。关于响度及它和传播距离的关系,考工记里也提到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

这些都是符合声学原理的。古钟的形制以雍钟著称,起源于西周中期。雍钟的钟把都是大而下,逐渐收敛向上,其表面铸有精美纹饰,线条过渡优美流畅。这是一个聪明的工匠受大自然之美的启发而创作的巧妙作品。但为了有好的音响效果,古代的音乐编钟都是扁如盒(瓦)的。原因是什么?古人自有主张。不过这一套后来不了了之。外行做钟,一味追求好看,都做成圆钟。


文章TAG:最早  玉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