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的玉琮多出土于墓葬,属于新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生产力较之前有所发展,相应的必定会出现剩余以及贫富分化,而这必然就会反映在墓葬上,正如古代埃及墓葬一样,好多古代文明都如此。而玉琮多处于规模较大的墓葬,这就可以反映出,玉琮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作为陪葬,加之其表面的神人兽面纹,很可能是有保佑墓主死后的安宁的作用。

良渚玉琮的典型特点就是其表面的神人兽面纹,某种意义上说,玉琮其实是神人兽面的载体,是神的表现形式和附着体,祭司们通过对玉琮的占有和控制达到对神权的垄断,说到这里,似乎就不难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当中,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这个特点了,玉琮所具有的威力也许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不管良渚玉琮确切的具体用途是什么,装饰品也好,通灵玉或祭祀礼器也罢,最起码我们可以确定一点的是,良渚的玉琮一定跟原始宗教以及巫术活动有关系,它可以象征权力,代表地位,还可以被寄予保佑黎民百姓和一方水土平安富足的美好愿望。

大型玉琮一般是用什么玉做的,怎么看?

玉琮最早出现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同时达到鼎盛,是良渚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基本型状是外形呈立方体,中穿一圆孔。《說文》釋琮曰: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白虎通.文质篇》载:圆中牙身方外曰琮:良渚玉琮质料多为透闪石一阳起石精雕细琢出来的,普遍使用两面对钻的管钻技术并有较高的抛光技术,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据其形制,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圆体中空,孔大壁薄,一般较短,形如镯状,表面多施单圈或双圈目纹带獠牙的兽面紋饰,等距四分,前后左右对称。第二类为方体或弧方体,圆孔,以四边棱为中心线饰若干组兽面纹。这类琮根据形制大小可细分为瘦高,宽短,细小型三种。宽短型琮孔小壁厚,一般为一节或二节,饰4组或8组兽面纹,纹饰繁缛生动。如寺墩出土的一件兽面纹琮,造型优美,纹饰细致入微,系透闪石软玉琢成。

良渚的玉琮王神徽是什么图案?有什么寓意?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题主所说的「玉琮王神徽」就是下面这个图案:良渚玉琮王这个图案人兽兼有,非人非兽,头上戴冠,故学术界称作「神人兽面纹」。「神人兽面纹」头上的冠,在良渚遗址中就有出土,被考古学家称为「冠形器」,而且「冠形器」上也刻有「神人兽面纹」所以,「神人兽面纹」图案不仅仅在【良渚玉琮王】有,很多良渚玉器上都有:有些玉器上的图案没有「冠饰、头发」:有些图案简化为两只眼睛和一个鼻子:良渚文化的另一标志性玉器:三叉形器,上面也有「神人兽面纹」良渚陶器上都有这个图案:可以这么说,良渚器物上遍布「神人兽面纹」。

要问「神人兽面纹」的寓意是什么,今天的人是不可能给出准确的答案,这只有去问古人。但是,今天通过考古类型学的研究发现,「神人兽面纹」其实是从「龙首纹」演变而来。良渚玉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为「龙首纹」:「凸目、高耳、宽长的鼻吻、平齐的牙齿」:良渚文化的晚期,「龙首纹」渐渐演变成「神人兽面纹」,有「鸟、人、兽」三种特征:引自:王旭玮. (2017). 良渚文化玉琮之神人兽面纹饰的演变特征研究.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3), 123-125.而「龙首纹」其实就是「玉猪龙」的平面化。

玉猪龙的特征就是「大眼、凸鼻、立耳」方向明. (2015). 良渚玉器神人兽面像的真相. 大众考古(6), 55-59.说起「玉猪龙」就比较喜闻乐见了,非常普遍。史前的红山文化到殷周两代都有玉猪龙出土:综上所述:良渚玉器上「神人兽面纹」的母体和原初形态是「龙首纹」,继承关系相当明显,是华夏古文明中很常见的龙图腾崇拜。

而「龙首纹」其实「玉猪龙」的平面化图案。其实也可以这么说:「神人兽面纹」是「龙图腾」在良渚的「本地化改造」,反应了良渚文化的「华夏基因」。中国大地上古先民,不管是北方红山文化,还是南方良渚文化、东方龙山文化,地域跨度几千公里,几乎不约而同都有龙图腾,喜欢玉石,礼器类型、器型都差不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神人兽面纹」是这是三苗部落的图腾,后来演变成西王母形象:理由是:《山海经》所记载的「西王母形象」跟「良渚神人兽面纹」有许多相似之处:引自:王会莹. (2005).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与西王母形象之文化考释. 西北民族研究(4).这种观点,姑备一说,仅做参考吧!。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玉琮  良渚  鉴赏  文化  什么是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鉴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