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土的古玉沁色要注意什么?

谢谢邀请! 古玉由于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几千年,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和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 沁色的品种,据清人陈性《玉记》所载就有坩黄、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鱼肚白等100多种。

一般来说,黄色调的我们称为土沁,赫红色的称为铁沁,黑色的为水银沁,白色的为水沁,绿色的为铜沁…… 其中,彩沁色最为珍贵!五色沁最难得!三色沁也少见!白玉红沁是许多藏家梦寐以求的,也是市场最受追捧的沁色之一。 古玉沁色丰富多彩,极具神秘感!我们看出土古玉的沁色要注意什么呢? 刘大同先生说:“玉器受地气,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纳于内。

” 真的沁色深入肌理,由表及里,由外到内,有浓淡深浅变化的,层次感极强的。 而假沁则多是浮于玉表面,而且没有各种深浅不一的凹陷变化。 就拿红沁色来说吧。古人把红沁色分为宝石红、朱砂红、鸡血红、樱桃红、洒金红和枣皮红等。 其中朱砂沁最为珍贵!由于古人崇尚红色,认为红色吉祥、富贵、辟邪、驱害、鸿运当头、红红火火!墓葬时喜欢往玉器上面涂满朱砂,同时在墓底铺上厚厚的朱砂,以示厚葬。

以至于很多出土玉器出现朱砂满沁的现象! 这种现象往往伴随着局部开窗、干裂纹、牛毛纹、饭糁现象出现。 所谓“开窗”,就是“开窗见地”之意,古玉受沁时在受沁部位中间露出一小块原先的“玉地”,让人能了解这块古玉材料的本来面目。 所谓“饭糁”就是指玉器内部发生质变产生了次生物,出现了类似饭粒、玉米粥、渣或其它杂色点状的物质。

历经千年的全沁色,玉质可能发生钙化或者鸡骨白,表面仍然可以看到局部变质,或者沁色过渡,形成这种全沁色至少需要1800年以上。 所以,我们在辨别古玉沁色时,要认真观察,看看到底是朱砂红还是铁锈红,或是其它什么沁……不懂可以查看一下古玉鉴赏方面的书籍,或者问问行家,千万不要胡说八道!另外要综合材质、器型、纹饰、雕工去判断!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或他人的藏品! 朱砂在古代很稀少,采挖也很艰辛,贵比黄金!如果同时出现朱砂沁和铜绿沁的古玉,价值非常高!堪称国宝,可以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外,我们还需要借助放大镜、聚光灯,查看沁色是否浮于表面,是否出现在玉质疏松的或者绺裂部位。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沁色  浅谈  古玉上  古玉  古玉都有什么沁色  浅谈古玉上的沁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