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一年,也就是1746年,乾隆到北京故宫交泰殿查看了全部玉玺,当时看到共有39枚玉玺。这一看不打紧,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摆在正中间的那枚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的玉玺居然是个冒牌货。乾隆他老人家也搞不清,这方玉玺是什么年代放在那里的。乾隆皇帝钦定宫中御宝时,在所谓祖先所传的4宝当中,竟不见有这方“制诰之宝”。
那方当年风光一时的“传国玺”哪里去了?一时朝野议论纷纷。为了堵住众人之口,乾隆又命人刻制了一方“制诰之宝”,并送到盛京的凤凰楼妥为保管。但后来被证明只是那方元代“传国玺”的仿制品,无论大小尺寸及宝文篆法都与那方元代的“制诰之宝”不尽相同。看来,乾隆使了个障眼法,搞了个赝品欺瞒天下。据乾隆十三年(1748年)内务府宫中《活计档》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乾隆十三年五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白玉制诰之宝一方,传旨交启祥宫将宝上字磨去。
”原来,乾隆皇帝将皇太极当年造假的证据,悄悄地进行了销毁。事实证明,号称“十全老人”、对文物颇有研究心得的乾隆皇帝早看出了制诰之宝存在的问题。被皇太极宣布为传国玉玺的那枚玉玺,根本不是最早的传国玉玺,压根儿就是个假冒货。乾隆进一步研究发现,元代皇帝宝玺沿用南宋的“八宝”之制,元代史书上不见有“制诰之宝”的名目。
历史上“制诰之宝”的出现是在明代。难怪当年皇太极搞“迎宝受宝”大典时,没有让一个汉人官员参加,怕这出好戏穿了帮。行书到此已经非常清楚:皇太极当年得到的传国玉玺及受宝大典,是精心导演的一档子有创意的好节目。凭借这方凭空想象出来的传国玉玺,帮助努尔哈赤改国号,立国威,顺利完成了由大汗到皇帝的“蝶变”,实现了入主中原一统江山的梦想。
常说传国玉玺,最出名和氏璧了,到底是一个还是每朝不一样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关于传国玉玺,我们普遍所指的是始皇帝称帝后,秦相李斯令人采用蓝田玉制作的玉玺,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它并不是我们常听到传言采用和氏璧制作而成的,这个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传国玉玺其实就是一种象征意义,表明君权天授,是为正统。从秦流传下来,到后唐,一直随着皇权的更替而传承。
后唐时传国玉玺在大火中遗失,至今下落不明。那后面的朝代没有传国玉玺,怎么办呢?当然就重新刻咯,于是后面的朝代就出现了不同的玉玺,和秦朝的传国玉玺不一样,到是所代表的意义是一样的,一样的象征皇权。因此个人觉得不用夸大传国玉玺的作用,最终还是实力说话,传国玉玺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证明拥有者名义上的合法性。
文章TAG:宝玺 玉玺 材料 它到底是什么材料 玉玺和宝玺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