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有些说法如“裂痕能经过长时间盘玩自动修复”、“白玉上的黑点能经过长时间盘玩化去”、“种水不够好的翡翠能经过长时间佩戴变成种水好的翡翠”……等等这些说法是不靠谱的,有时候别过于迷信卖家的忽悠。所有的玉石都是需要经过人的雕琢、把玩、佩戴才能体现出本身的优势,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人养玉”。因为佩戴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进一步抛光过程,人体的油脂也能增加其表面的温和、光泽,也不会让玉石因为干而失水。

什么是篆刻?篆刻与“金石”有什么区别?

我国镌刻文字有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远古就已用利噐在龟甲兽骨上刻划文字,在陶器、青铜器上刻铸铭文。抗战前,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三方类似印章的实物,系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产物,可以说是刻印技艺的开端。印章的起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鈢(即玺)。战国时期最为盛行,有官玺、私玺、吉语玺、肖形玺,用来作为权益和凭信的工具,后人称之为古玺。

其形制方圆、长短大小不一。印章上瑞为印钮,由于形状不同而称为坛钮、瓦钮、人物钮、兽钮、泉钮等。钮有孔可穿绶佩带。秦统一天下,印章名目限制使用,皇帝的印称鈢,臣民的印信只能称印。印分官印、私印两类。官印还分等级,且有一定规定,官阶不同,印的质料不同,印钮的形状和钮上佩用绶带的颜色也不同。印文字体采用小篆。

汉代帝王用玺,官印称章或印,私人用印、印信、私印等。印文多为小篆,后演变为缪篆(即摹印篆、是由篆向隶过渡时的书体。)古代公私书信大多写在竹筒、木简上,封发时间绳捆扎,绳端或交叉处打结加以检木,封以粘土,再用印章捺在泥上,以防私拆。这种铃有玺印的泥块叫封泥(也叫泥封)。手工业制作陶器也盖有印记,用来作为私有的标记。

后人仿效封泥程式入印,形成一种刻印风格。唐代帝王用印,因玺音近死而改称宝。自唐至明代,官、私又多了记、朱记、图章、押、戳子、关防等名目。南北朝纸张文书逐渐替代竹木简牍,封泥渐废、起用印色。隋代印章尚求实用;唐印书体较为潦草;宋代官印较为工整,个别字笔划向空挡迂回屈曲填空;到金代用笔划屈曲盘缠的“九礨文”,流行于宋、元,明及清代初期。

隋唐之际,由于书体的演变、纸张的普及、印色的传用、书画的繁兴,促成了私印的艺术价值的提高。在唐宋法帖、书画上的用印藏印,以及宋代竞相使用的署押书印,就是证明。宋代米芾篆刻自用印,元未开始使用石章,改变了书家篆印、刻工刻印的历史。刻印者自篆自刻,更促成了明清以来印人特多、印坛流派兴起和发展的局面。其中著名的主要有:一,何震派。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金石  礼玉  鉴赏  精品  金石礼玉精品鉴赏  玉金石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